欢迎访问中国生物防治学报,今天是

• 其它 • 上一篇    

回眸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首位“植物保护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邱式邦院士的科学工作足迹

陈建峰, 杨怀文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北京 100193
  • 收稿日期:1900-01-01 修回日期:1900-01-01 出版日期:2011-01-18 发布日期:2011-01-18

  • Received:1900-01-01 Revised:1900-01-01 Online:2011-01-18 Published:2011-01-18

摘要: 2010年10月1日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一级研究员——邱式邦先生的百岁寿辰。
邱式邦先生1935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开始步入农业害虫防治科学事业。1948年考入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51年9月学成回国,积极投身一穷二白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建设事业,功勋卓著。从早年从事害虫发生调查与控制方法研 究,到开展化学防治、综合防治、生物防治,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为我们树立了新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历史坐标。本文将撷取邱式邦先生在不同时期从事害虫防治研究工作的几个片段,回眸首位“植物保护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的科学工作足迹,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进一步学习领略他的科学思想境界、求真务实作风和毕生对植保事业的不懈追求。
邱式邦(1911-2010),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无党派人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农业 昆虫学家、植物保护学家,中国害虫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的开拓者,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二、第三届常务理事、中国昆虫学会、北京 昆虫学会理事、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联合国粮农组织虫害综合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曾长期担任《植物保护学报》、《昆虫学报》 、《植物保护》、《昆虫天敌》等学术期刊编委,《生物防治通报》创刊人。
邱式邦院士从事害虫防治研究工作70余年,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服务生产,发表学术论文105篇。研究明确了飞蝗、土蝗、松毛虫、玉米螟,及大豆害虫、甘蔗害虫等多种重大农林害虫的为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方法、简便易行的综合防治技术。20世纪中叶,在国内首创应用六六六粉剂治蝗,研究建立蝗虫“三查”预测预报技术,提出根治蝗虫产卵、孵化滋生地的生态调控技术。研制成功灭蝗饵剂、防治玉米螟颗粒剂等,在全国大面积应用推广,为保障新中国建设初期的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增效节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技术贡献。20世纪70年代,他结合多年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理论实践的体会,高屋建瓴总结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科学技术思想,指出了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1975年被农业部确立为我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指导方针。1978年负责筹建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1990年更名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致力于开展害虫天敌保护和国外优良天敌资源引入利用,积极倡导推动全国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工作。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创办《生物防治通报》,1985-2005年担任期刊主编(现发展为《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邱式邦院士毕生献身中国植物保护科学事业,积极培养提携后学,在他深入实际、以身作则、言传 身教的引导下,先后成长起李光博(1922-199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黏虫专家)、周大荣 (1930-2007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六、第七届理事长,玉米螟专家)、王韧(世界银行农业磋商组织原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方浩(国家“973”外来生物入侵控制项目首席科学家)等一批卓有建树的专业人才,为推动发展我国植物保护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9年9月,新中国成立60华诞前夕,邱式邦院士荣获了农业部颁发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表彰。2010年10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授予他“植物保护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