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生物防治学报,今天是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24年 40卷 1期
刊出日期 2024-02-08

天敌昆虫物种鉴定
研究论文
绿色防控方法与技术
研究论文
1 薛陶然, 潘 静, 刘丽红, 徐 腾, 黄 建, 何玉仙, 王竹红
草地贪夜蛾卵寄生蜂——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1->')" href="#"> 草地贪夜蛾卵寄生蜂——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
夜蛾黑卵蜂是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重要卵期寄生蜂。为明确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现象,测定了夜蛾黑卵蜂对被同种自体(同一个体)或异体(不同个体)雌蜂寄生不同时间间隔后的寄主卵的识别能力,并研究了单头和多头雌蜂在不同寄主密度下的过寄生率。结果发现,无论自体或异体寄生识别,夜蛾黑卵蜂的过寄生率均为0。单头雌蜂在不同蜂卵比下寄生24 h后,寄主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百分比均小于100%,且每粒寄主卵内只有1头1龄幼虫。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充足条件下,当蜂卵比为1:100、2:200、4:400、6:600、8:800时,未被寄生的寄主卵的百分比分别为52.8%、67.2%、63.2%、53.6%和51.2%,含1头寄生蜂1龄幼虫的寄主卵的百分比分别为47.2%、32.8%、36.8%、46.4%和48.8%;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不足条件下,当蜂卵比为2:20、3:21、4:20、7:21、20:20时,夜蛾黑卵蜂的寄生率分别为60.0%、83.0%、95.0%、94.0%和96.0%,过寄生率分别为11.0%、38.0%、64.0%、73.0%和92.0%;单粒寄主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平均数量分别为0.4、0.6、1.1、1.3和2.1头,最大数量分别为3.0、4.0、5.0、6.0和12.0头。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具有自体和异体寄生识别能力;单头雌蜂的过寄生率与寄主数量无关;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充足的条件下,不会产生过寄生;但在寄主数量不足的条件下,随着蜂卵比升高,寄生率、过寄生率、单粒草地贪夜蛾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平均数和最大数均随之增加。蜂卵比为4:20时寄生率高,过寄生率低,内部竞争低,是较为合适的接蜂比例。
2024 Vol. 40 (1): 1- [摘要] ( 127 ) [HTML 1KB] [ PDF 471KB] ( 233 )
12 贾平凡, 张潇钰, 黄鑫越, 林 嘉, 王 波, 季清娥

冷藏被寄生的寄主蛹对印度实蝇姬小蜂的影响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12-19>')" href="#">

冷藏被寄生的寄主蛹对印度实蝇姬小蜂的影响

印度实蝇姬小蜂是实蝇类害虫的高效寄生蜂,为筛选最佳的冷藏条件便于应用,研究了不同冷藏处理对印度实蝇姬小蜂的影响。结果表明:被寄生的寄主蛹蛹龄、冷藏温度与时长单独和交互作用均会显著影响印度实蝇姬小蜂的羽化率,但对每蛹羽化出的雌蜂比例以及F1单雌寄生数无显著影响。4个日龄的被印度实蝇姬小蜂寄生的寄主蛹均适于在13 ℃环境下冷藏7 d,且各指标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3 d6 d龄被寄生的寄主蛹具备作为中长期冷藏用蛹的潜力。研究可为印度实蝇姬小蜂的低温室内保种与大量释放前的蜂种积累提供参考。

2024 Vol. 40 (1): 12-19 [摘要] ( 66 ) [HTML 1KB] [ PDF 393KB] ( 163 )
20 王海诺, 杨 龙, 张建民, 陆宴辉

南疆枣园枣叶瘿蚊及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和空间分布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20-26>')" href="#">

南疆枣园枣叶瘿蚊及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和空间分布

枣叶瘿蚊Dasineura jujubifolia是新疆枣树上一种重要害虫。明确枣园枣叶瘿蚊及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与空间分布,将为科学防控枣园枣叶瘿蚊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新疆南部阿克苏地区采用水盘诱捕法和目测法分别调查了枣园枣叶瘿蚊成虫、幼虫和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群消长动态,及枣叶瘿蚊幼虫对枣树叶片的为害情况。同时,比较了枣叶瘿蚊幼虫和捕食性天敌数量、枣树叶片受害程度在枣树不同方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枣叶瘿蚊主要发生在56月,种群发生存在2个明显高峰期;成虫发生1周后幼虫开始为害,23周后下一代成虫羽化。枣园捕食性天敌主要是瓢虫和草蛉,种群数量较低。每年56月枣叶瘿蚊幼虫对枣树叶片为害严重,嫩叶受害率为6.2%17.8%,枣吊受害率为11.0%33.8%。枣叶瘿蚊幼虫的种群密度、捕食性天敌数量、枣树叶片受害程度在枣树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之间无明显差异;枣树叶片受害程度与枣叶瘿蚊幼虫的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明确了南疆阿克苏地区枣园枣叶瘿蚊及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群消长动态及枣叶瘿蚊幼虫对枣树叶片的为害规律,为枣叶瘿蚊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 Vol. 40 (1): 20-26 [摘要] ( 66 ) [HTML 1KB] [ PDF 392KB] ( 148 )
27 张培旭, 何恒果, 雷 敏, 陆秋成, 陈河竹, 肖科军, 彭应力, 蔡 鹏, 房 超, 李跃建, 蒲德强
不同剂型人工饲料对七星瓢虫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27-32>')" href="#">

不同剂型人工饲料对七星瓢虫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为明确不同剂型的人工饲料对七星瓢虫成虫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七星瓢虫人工饲料的制作方法提供参考,采用两种剂型(干湿分离和微胶囊)人工饲料对七星瓢虫成虫进行饲喂,测定取食频次、取食量、交配频次、产卵频率和产卵量。研究结果表明:七星瓢虫成虫对干湿分离饲料的平均取食频次(0.72头/min)显著低于对微胶囊饲料的取食频次(1.58头/min),但干湿分离饲料组七星瓢虫成虫的平均取食量(0.04 g/对)显著高于微胶囊饲料组(0.02 g/对);干湿分离饲料组和微胶囊饲料组的平均交配频次无显著性差异;干湿分离饲料组的平均产卵频率、产卵量分别为19.00%、23.40粒/头,显著高于微胶囊饲料组的1.00%、2.40粒/头。总体来看,七星瓢虫成虫对两种剂型的人工饲料均能取食,干湿分离饲料更优于微胶囊饲料。

2024 Vol. 40 (1): 27-32 [摘要] ( 52 ) [HTML 1KB] [ PDF 404KB] ( 137 )
33 郭 舟, 王欽召, 彭观地, 钟辉辉, 张江涛, 罗致迪, 陈元生, 刘兴平
成虫体型大小对花绒寄甲生殖及后代发育的影响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33-43>')" href="#">

成虫体型大小对花绒寄甲生殖及后代发育的影响

为了明确成虫体型大小对花绒寄甲生殖适合度和后代发育的影响,本文将室内培育的花绒寄甲松墨天牛生物型雌、雄成虫依体质量差异划分为大、中、小3个水平,并在室内恒温条件下进行两两配对,分析比较了9个不同体质量处理中花绒寄甲亲代生殖指标和子代发育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成虫生殖适合度方面,相同体型大小的雌、雄个体配对后,其产卵成功率(>60%)高于体型不相称的配对处理(<50%),且小个体的雌、雄虫分别与大、中、小个体的配偶配对时其产卵成功率存在显著差异。雌虫的产卵前期在9个不同处理间均无差异,而产卵量随自身体质量的减轻下降了41.20%,随配偶体质量的减轻上升了69.92%,但不受两性的综合影响。2)在子代发育方面,来自亲代不同体质量配对处理下的卵孵化前期在10.80~11.36 d,平均孵化期均在2.57~3.08 d,平均孵化率在64.36%~75.45%,统计分析表明这些测定的指标在不同处理间均差异不显著。然而,子代幼虫对替代寄主的寄生率随亲代雌虫体质量的下降从96.77%显著降低至86.5%。子代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随亲代雌、雄成虫体质量的递减而显著降低,其中化蛹率从76.47%下降至56.55%,羽化率从75.33%下降至56.55%,但不受两性的综合影响。幼虫-蛹历期随亲代雌、雄虫体质量的下降从45.69 d延长至47 d且受两性综合作用的影响。雌性子代的体质量、体长和体宽等形态参数均不受亲代成虫体质量的影响,但雄性子代的体质量受亲代雌虫的影响,体长受亲代雄虫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花绒寄甲成虫存在明显的选型交配现象,且亲代体型大小明显影响该虫的生殖适合度和子代发育。因此在大规模室内饲养时,我们应当考虑种源的体型差异带来的负作用,并尽量使用较大的个体用于后代繁衍以提高后代质量。

2024 Vol. 40 (1): 33-43 [摘要] ( 40 ) [HTML 1KB] [ PDF 483KB] ( 123 )
44 胡 飞, 徐婷婷, 彭 辉, 胡本进, 苏贤岩, 毕思佳, 吴振晨, 朱克旭, 徐丽娜, 王振营
莱氏绿僵菌Mr006鉴定及对草地贪夜蛾致病力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44-51>')" href="#">

莱氏绿僵菌Mr006鉴定及对草地贪夜蛾致病力

收集草地贪夜蛾致病性莱氏绿僵菌,丰富昆虫病原真菌资源,为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生防制剂开发提供依据。采用形态学和ITS-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Mr006进行了鉴定,以浸渍法生物测定了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和蛹的致病力,并进行了田间应用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分离的Mr006菌株鉴定为莱氏绿僵菌;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蛹均有致病力,用孢子浓度为1×107孢子/mL接种后,1~5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16%、88.38%、70.71%、53.03%和22.73%,蛹的校正死亡率为76.26%;对草地贪夜蛾15龄幼虫和蛹的LC50分别为3.55×1048.23×1043.63×1064.16×1074.23×1082.57×105孢子/mL;用孢子浓度为1×108孢子/mL接种后,1~5龄幼虫和蛹的LT50值分别缩短至3.47、3.94、4.90、6.73、9.01 d和4.02 d。田间喷施莱氏绿僵菌Mr006分生孢子悬浮液后20 d,对草地贪夜蛾田间防治效果可达64%以上,持效性较好。莱氏绿僵菌Mr006对草地贪夜蛾致病力强,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

2024 Vol. 40 (1): 44-51 [摘要] ( 44 ) [HTML 1KB] [ PDF 1653KB] ( 126 )
52 祝国栋, 丁文娟, 邱季雨, 王 燕, 薛 明, 赵海朋, 张国福
冻土毛霉菌株BO-1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致病力及防治应用评价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52-60>')" href="#">

冻土毛霉菌株BO-1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致病力及防治应用评价

冻土毛霉菌株BO-1是新报道的韭菜迟眼蕈蚊病原真菌,但是关于其致病力和田间防效的针对性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分析了冻土毛霉菌株BO-1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致病力,探究了温度对菌株致病力的影响,并通过防效试验评价了其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冻土毛霉菌株BO-1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致病活性较高,处理3 d2龄和4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714×1054.680×106孢子/mL;冻土毛霉菌株BO-1发挥高致病活性的适宜温度为1628 ℃,尤以2024 ℃最优。盆栽和田间试验证实,菌株BO-1对韭菜迟眼蕈蚊防效突出,并具有较好的持续控害作用。当孢子浓度为1×109孢子/mL时,处理后7 d防效为95.57%,与化学杀虫剂噻虫胺(93.57%)相当。因此,将冻土毛霉菌株BO-1作为韭菜迟眼蕈蚊生防菌剂加以进一步开发可行性较强。

2024 Vol. 40 (1): 52-60 [摘要] ( 43 ) [HTML 1KB] [ PDF 419KB] ( 120 )
61 王苗苗, 王广君, 农向群, 蔡 霓, 刘 蓉, 宋红岩, 涂雄兵, 张泽华
金龟子绿僵菌fluG基因的敲除及对产孢的影响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61-70>')" href="#">

金龟子绿僵菌fluG基因的敲除及对产孢的影响

丝状真菌的fluG基因参与调控分生孢子的生成,然而在昆虫病原真菌金龟子绿僵菌中fluG的作用鲜有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DNA同源重组方法,构建敲除fluG的金龟子绿僵菌突变株,分析突变株的产孢特性。以苯菌灵抗性基因ben作为筛选标记,fluG基因侧翼序列作为同源臂,构建了打靶载体pDHt/sk-fluG-Ben。利用PEG介导将打靶载体转化金龟子绿僵菌的原生质体,获得了苯菌灵抗性转化子。根据靶基因和标记基因检验,确定获得了敲除fluG的金龟子绿僵菌突变株。表型分析显示,fluG突变株继代培养5代仍保持苯菌灵抗性,菌落呈疏松毛絮状,生长相较野生型明显缓慢,不能或者仅能产生极少量分生孢子。说明fluG基因的敲除影响了菌株生长发育,并阻止了分生孢子形成,是金龟子绿僵菌产孢调节的重要基因。本研究为阐述金龟子绿僵菌产孢调控机制提供依据。

2024 Vol. 40 (1): 61-70 [摘要] ( 46 ) [HTML 1KB] [ PDF 2796KB] ( 117 )
71 陈容钦, 李 玲, 李晓云
泛菌属内生菌YMR3提高花生植株对几种病虫害生物胁迫的抗性研究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71-79>')" href="#">

泛菌属内生菌YMR3提高花生植株对几种病虫害生物胁迫的抗性研究

花生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蚜虫、叶螨、黄曲霉和黑曲霉的侵害。如何在花生生长过程中避免或减轻病虫害等生物胁迫的侵害,是解决花生生长发育的重要问题之一。内生菌不仅可以促进花生的生长,还可提高花生对病虫害的抗性。本文探究从粤油7号根系分离出来的内生菌YMR3对抗花生几种病虫害生物胁迫的作用。结果表明,使用OD600nm 0.8YMR3菌液喷施在四叶期花生叶片能够有效降低感染花生蚜虫和叶螨后叶片的损伤程度;使用OD600nm 0.8YMR3菌液注射在四叶期花生顶端叶片能够有效降低黄曲霉和黑曲霉对花生植株或叶片造成的损伤;进一步研究发现,接种YMR3能够提高花生叶片中AhRS1(白藜芦醇的关键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及AhRS1启动子的活性,以及提高花生叶片的白藜芦醇含量;外施100 μg/mL白藜芦醇也可明显降低黄曲霉所造成的叶斑比例。以上的结果表明,YMR3可能通过调控花生叶片AhRS1启动子的活性进而调控AhRS1的表达,提高花生叶片白藜芦醇含量以响应黄曲霉对花生叶片的侵害,减轻蚜虫、叶螨、黑曲霉和黄曲霉等对花生叶片的侵害,研究结果为YMR3作为生物农药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2024 Vol. 40 (1): 71-79 [摘要] ( 30 ) [HTML 1KB] [ PDF 2735KB] ( 114 )
80 胡育硕, 张春雨, 孟祥昕, 李朔涵, 张津博, 樊 东
黏虫保幼激素结合蛋白基因MsJHBP3生物学功能及对黏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80-90>')" href="#">

黏虫保幼激素结合蛋白基因MsJHBP3生物学功能及对黏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保幼激素结合蛋白(juvenile hormone binding protein,JHBP)是一类载体蛋白,与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结合形成复合体后将保幼激素运送到靶器官处调控昆虫的生长发育。本试验在黏虫Mythimna separata转录组中获得7条保幼激素结合蛋白基因,筛选获得一条经保幼激素诱导后高表达的保幼激素结合蛋白MsJHBP3(GenBank登录号:MZ577068),cDNA全长为839 bp,开放读码框长度729 bp,编码242个氨基酸,氨基酸等电点为5.35,分子量为27.02 kDa。不同发育阶段研究表明,MsJHBP3在蛹期表达量最高,2龄表达量最低。RNA干扰处理4龄幼虫后6 h基因抑制效率最好,达79.72%。干扰后虫体内保幼激素含量为对照的1.14倍;羽化率和化蛹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羽化率下降7.42%,化蛹率下降3.75%;MsJHBP3干扰后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共获得212个差异基因,其中105个上调基因,107个下调基因,其中保幼激素甲基转移酶基因、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基因、保幼激素酯酶基因均上调。本研究表明MsJHBP3影响黏虫生长发育并参与调控JH代谢。本研究结果为黏虫生长发育关键基因的挖掘提供基础数据,为黏虫生物防治提供新的靶标基因和途径。

2024 Vol. 40 (1): 80-90 [摘要] ( 38 ) [HTML 1KB] [ PDF 497KB] ( 107 )
91 李东红, 刘宁云, 勾文山, 马维新, 胡桂馨
不同寄主对白茨粗角萤叶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91-98>')" href="#">

不同寄主对白茨粗角萤叶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为探究不同寄主植物对温性荒漠草原主要害虫白茨粗角萤叶甲Diorhabda rybakowi的产卵选择、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本研究以唐古特白刺、泡泡刺和大果白刺为试验材料,在实验室养虫箱恒温(27 ℃)条件下,以3种白刺饲养白茨粗角萤叶甲,观察记录白茨粗角萤叶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羽化率、成虫寿命等生物学特性,以及白茨粗角萤叶甲成虫的产卵偏好选择;同时测定了3种白刺叶片中的可溶性糖、淀粉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如下:白茨粗角萤叶甲成虫在3种白刺上的产卵量及着卵率由高到低均为唐古特白刺,泡泡刺,大果白刺。取食3种白刺植物后,白茨粗角萤叶甲均能正常完成各阶段的生长发育;饲喂唐古特白刺的白茨粗角萤叶甲幼虫发育历期最短(13.50 d),饲喂大果白刺的幼虫发育历期最长(16.70 d),同时,饲喂唐古特白刺的幼虫存活率最高,为97.78%,大果白刺上幼虫的存活率仅为10.54%。相应地,饲喂唐古特白刺后羽化成虫的寿命和繁殖力最高,大果白刺上成虫寿命和繁殖力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可溶性糖、淀粉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与白茨粗角萤叶甲蛹期、成虫寿命、孵化率和羽化率无显著相关性,而幼虫总历期与各营养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糖氮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产卵量和幼虫总存活率与各营养物质的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糖氮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唐古特白刺是白茨粗角萤叶甲的最适寄主植物,其次为泡泡刺。

2024 Vol. 40 (1): 91-98 [摘要] ( 41 ) [HTML 1KB] [ PDF 484KB] ( 111 )
99 魏淑花, 刘学琴, 王 颖, 刘 畅, 张 蓉
苜蓿草田间作功能植物对苜蓿蓟马及天敌小花蝽种群的影响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99-107>')" href="#">

苜蓿草田间作功能植物对苜蓿蓟马及天敌小花蝽种群的影响

本研究将苜蓿Medicago sativa与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小冠花Coronilla varia及除虫菊Tanacetum cinerariifolium等不同功能植物以不同比例进行间作,在田间系统监测基础上,研究基于有害生物推拉策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苜蓿蓟马生态调控技术。结果表明,苜蓿刈割前,苜蓿草田内蓟马及天敌小花蝽Orius similis的数量均显著高于对应间作的功能植物区;刈割1周后,与百脉根、红豆草、白三叶和除虫菊间作的苜蓿草田内小花蝽种群密度显著下降,对应的功能植物区内小花蝽数量显著上升,其中,百脉根、红豆草及白三叶3种功能植物区内小花蝽种群密度分别由刈割前的3.67/10复网、3.00/10复网、3.67/10复网增加到了刈割1周后的11.50/10复网、29.17/10复网、15.00/10复网,分别是刈割前的3.13倍、9.73倍和4.09倍,苜蓿草田内蓟马种群密度显著下降,对应不同功能植物区内蓟马种群密度不同,在红豆草和白三叶功能植物区内显著升高,而在其它区内刈割前无显著差异;刈割2周后,苜蓿再生期蓟马种群密度显著上升,各功能植物区内的小花蝽密度显著下降,与其间作的苜蓿草田内小花蝽种群数量显著增加;刈割34周后,随着苜蓿草田内蓟马种群密度的下降,其天敌小花蝽种群数量显著下降,不同功能植物区间小花蝽及蓟马种群密度变化不显著。苜蓿与五种功能植物以4:1比例间作对蓟马的调控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白三叶,除虫菊,红豆草,百脉根,小冠花。本研究为保护苜蓿草田生态系统天敌发挥生态效能提供可借鉴的策略与方法。

2024 Vol. 40 (1): 99-107 [摘要] ( 39 ) [HTML 1KB] [ PDF 439KB] ( 99 )
108 陈 红, 李茜童, 王兴铎, 钱秀娟
绿原酸对昆虫病原线虫卡森斯氏线虫寿命及抗氧化活性的调控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108-116>')" href="#">

绿原酸对昆虫病原线虫卡森斯氏线虫寿命及抗氧化活性的调控

为观察绿原酸(CGA)对昆虫病原线虫寿命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探究绿原酸对线虫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本文以卡森斯氏线虫作为抗衰老模型,用不同浓度的绿原酸(0501005001000 µmol/L)处理,探究其对卡森斯氏线虫寿命、抗氧化活性、脂褐素水平、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初步探讨绿原酸的潜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用100 µmol/L绿原酸刺激线虫后使处理组最长寿命增加了36.36%,显著抑制体内脂褐素的积累;且该浓度刺激线虫体内的SODCAT酶活力,分别提高了1.97倍和2.47倍;此外,qRT-PCR结果显示,100 µmol/L CGA喂养线虫后,daf-16gst-4基因转录水平相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783.51,而daf-2基因转录水平呈下降的趋势,降低了0.13。综上可知,绿原酸通过胰岛素/IGF-1信号通路提高昆虫病原线虫卡森斯氏线虫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并延长昆虫病原线虫的寿命。

2024 Vol. 40 (1): 108-116 [摘要] ( 31 ) [HTML 1KB] [ PDF 879KB] ( 101 )
117 金利容, 许 冬, 王 玲, 丛胜波, 李文静, 杨妮娜, 尹海辰, 黄 薇, 万 鹏
恶臭假单胞菌HB3S-20在棉花中的定殖及诱导抗性研究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117-125>')" href="#">

恶臭假单胞菌HB3S-20在棉花中的定殖及诱导抗性研究

植物内生菌是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生防资源。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HB3S-20是本实验室从棉花内生细菌中所筛选到的一株对棉花黄萎病具有显著防效的潜在生防菌株。本研究采用利福平抗性标记技术和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技术检测了菌株HB3S-20在棉花组织中的定殖动态和定殖位点,并检测了菌株HB3S-20接种棉花植株后植物防御相关酶SODPODCAT酶活性的变化。利福平标记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B3S-20主要定殖于根部,棉株接种菌株HB3S-20后第330 d检测到棉花根部内的菌量范围为2.2×1046.7×104 cfu/g,检测到棉花茎部内的菌量为0.04×104~2.7×104 cfu/g,棉花茎部的菌量低于根部,但在叶片中未被分离到。GFP标记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B3S-20不仅能附着在棉花根系表面,还能定殖在根部维管组织中。此外,菌株HB3S-20能够提高棉花中植物防御相关酶SODPOD的活性,说明菌株HB3S-20能够诱导棉花植株的系统抗性,增强棉花抗病性。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恶臭假单胞菌HB3S-20在棉花组织内的定殖规律及其对棉株产生的诱导抗性,为菌株HB3S-20的防病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 Vol. 40 (1): 117-125 [摘要] ( 28 ) [HTML 1KB] [ PDF 2014KB] ( 134 )
126 付麟雲, 李 晶, 李 娜, 刘锦霞, 丁 品, 聂垚琰, 武建荣, 杨 成
链霉菌SS9-1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126-136>')" href="#">

链霉菌SS9-1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本实验室前期从铁棒锤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到一株高加索链霉菌Streptomyces ciscaucasicus SS9-1,抗菌活性试验发现其对番茄灰霉病原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其对番茄灰霉病的抑菌效果,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对SS9-1进行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优化,并对其发酵滤液进行了番茄灰霉病的抑菌作用试验及盆栽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S9-1最佳发酵配方为:可溶性淀粉4%、KNO3 1%、酵母浸粉0.25%、NaCl 0.2%、MnCl2·4H2O 0.002%;最佳发酵条件为:装液量150 mL、接种量3%、初始pH 8.0、发酵温度28 ℃、发酵时间7 d。平板对峙试验发现,番茄灰霉病菌丝受发酵滤液影响后,出现膨大畸变现象;菌株SS9-1对番茄灰霉菌孢子的萌发也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处理12、24h后萌发抑制率分别为97.83%和96.07%。盆栽试验中,菌株SS9-1发酵滤液原液防治效果达到了98.43%,明显高于药剂对照40%嘧霉胺SC 500倍稀释液;发酵滤液稀释50倍后防治效果依然达71.11%。综上,菌株SS9-1对番茄灰霉病具有很好的生物防治效果,具有作为生防制剂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2024 Vol. 40 (1): 126-136 [摘要] ( 59 ) [HTML 1KB] [ PDF 716KB] ( 146 )
137 史冰柯, 李晓倩, 王卓妮, 覃艮红, 范洋洋, 王 丽, 涂洪涛, 袁洪波, 侯 珲
砖红镰刀菌菌株Pa2对草莓灰霉病的抑制作用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137-145>')" href="#">

砖红镰刀菌菌株Pa2对草莓灰霉病的抑制作用

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草莓灰霉病是草莓栽培中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严重降低食用以及经济价值。本研究以“红颜”草莓为试验材料,测定砖红镰刀菌Fusarium lateritium Pa2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防治效果以及草莓病程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Pa2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其上清液可以破坏草莓灰霉病菌菌丝细胞膜,导致细胞内容物泄露。离体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菌株Pa2对草莓叶片灰霉病、草莓果实灰霉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9.13%54.29%。经菌株Pa2上清液处理24 h后草莓果实病程相关基因FaPR1FaPR4FaGR分别上升19.0524.643.69倍。综上所述,砖红镰刀菌菌株Pa2是一种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新型生防菌资源。

2024 Vol. 40 (1): 137-145 [摘要] ( 52 ) [HTML 1KB] [ PDF 3770KB] ( 122 )
146 覃诗扬, 陆凌晨, 谢学文, 石延霞, 柴阿丽, 王远宏, 李宝聚, 李 磊
生防菌ZF510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白菜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146-156>')" href="#">

生防菌ZF510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白菜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白菜软腐病是由巴西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brasiliense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细菌性病害。目前,针对蔬菜细菌性软腐病高效防治的产品较少。为了筛选对白菜细菌性软腐病具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细菌,本研究从白菜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细菌性软腐病菌具有显著拮抗效果的生防细菌ZF510。经过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并通过盆栽试验验证拮抗菌株对白菜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ZF510为东湖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onghuensis,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蛋白酶,有合成IAA能力、嗜铁能力、溶磷能力。通过抑菌谱分析,证明菌株ZF510对巴西果胶杆菌、野油菜黄单胞野油菜致病变种等7种病原细菌具有显著的拮抗效果。采用二分皿法测定其挥发性物质对立枯丝核菌、黄瓜蔓枯病菌、茄匍柄霉3种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效果。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接种菌株ZF510的白菜细菌性软腐病症状明显减轻,防治效果达到44.56%。综上所述,菌株ZF510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
2024 Vol. 40 (1): 146-156 [摘要] ( 60 ) [HTML 1KB] [ PDF 2471KB] ( 161 )
157 刘 明, 王 昕, 高 涵, 郭永霞
一株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效果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157-166>')" href="#">

一株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效果

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是黑龙江省近年来发生面积较广的菜豆病害之一,严重时可导致菜豆大面积减产,并影响籽粒品质。为发掘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的生防菌资源,本研究从健康菜豆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对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菌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拮抗菌株B2。经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试、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在平板试验中对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病原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phaseoliXap)和Xanthomonas fuscans subsp. fuscansXff)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9.3和21.8 mm。在室内盆栽试验中,菌株B2对XapXff的防效分别为55.42%和67.77%。通过菜豆叶片防御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测定显示,菌株B2能显著提高菜豆叶片中SOD、POD、CAT、PPO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表明菌株B2能诱导植物防御反应起到抵抗病原菌的作用。综上,菌株B2在由XapXff两种病原菌引起的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生物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2024 Vol. 40 (1): 157-166 [摘要] ( 51 ) [HTML 1KB] [ PDF 2870KB] ( 140 )
167 邓声坤, 雷锋杰, 张焕荣, 龙漪萍, 姜懿轩, 张爱华
人参产铁载体拮抗细菌GR-39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167-177>')" href="#">

人参产铁载体拮抗细菌GR-39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产铁载体细菌通过与病原菌竞争铁元素而具有良好的生防效果。本研究从人参根组织及根际土壤中分离细菌,对其抑菌作用和产铁载体能力进行筛选,并对所筛选的1株菌株进行发酵条件的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细菌菌株207株,其中8株菌株既具有产铁载体的能力又对人参黑斑、根腐和锈腐病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经筛选发现菌株GR-39在限铁、富铁培养基上对黑斑病菌抑菌作用差异显著,并鉴定该菌株为普城沙雷氏菌Serratia plymuthica。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菌株GR-39在蔗糖、蛋白胨5 g/L、温度34 ℃、pH 8时产铁载体相对含量为74.6%;通过响应面法建立了铁载体量与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得出最佳发酵条件为蔗糖6 g/L、蛋白胨5 g/L、pH 8时铁载体产量最大达77.13%。研究表明,菌株GR-39具有较强产铁载体能力并且对人参黑斑病菌防效显著,可为多功能微生物菌剂研制提供良好菌种资源。

2024 Vol. 40 (1): 167-177 [摘要] ( 25 ) [HTML 1KB] [ PDF 2642KB] ( 111 )
178 曾先锋, 孙钰晨, 谢学文, 石延霞, 柴阿丽, 李宝聚, 李 磊
滋养节杆菌S17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黄瓜促生能力研究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178-185>')" href="#">

滋养节杆菌S17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黄瓜促生能力研究

为筛选出具有促生效果的生防细菌,本研究从河北、山东等地采集土样,分离筛选具有高产IAA能力的促生菌株,基于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及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对潜在具有促生能力的菌株进行鉴定。同时测定促生菌株对黄瓜种子出芽及在盆栽试验、田间试验中对黄瓜幼苗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分离并鉴定出1株对黄瓜幼苗具有显著促生效果的细菌,滋养节杆菌Arthrobacter pascens S17DF+培养基中滋养节杆菌S17可大量合成IAA,其合成的IAA含量最高为128.54 μg/mL。使用滋养节杆菌S17灌根处理,对黄瓜幼苗株高的增长率达到35.99%、对黄瓜幼苗叶面积的增长率达到26.90%,黄瓜幼苗各项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滋生节杆菌S17对黄瓜促生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前景。

2024 Vol. 40 (1): 178-185 [摘要] ( 28 ) [HTML 1KB] [ PDF 1772KB] ( 104 )
186 徐 勇, 彭子嘉, 徐正梅, 邵雅坤, 蓝 燕, 徐清华, 余仲东
灰葡萄孢寄生菌Clpse01的杀线活性研究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186-195>')" href="#">

灰葡萄孢寄生菌Clpse01的杀线活性研究

在用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培养松材线虫的过程中,发掘了一株具有杀线活性的灰葡萄孢寄生菌Clpse01。本文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菌株Clpse01的形态和其对灰葡萄孢菌的生长影响进行了观察;采用ITS4/ITS5、LR5/LR0R、Bt2a/Bt2b和EF1-688F/EF1-1251R引物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测试了菌株Clpse01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活性及对松材线虫卵孵化能力和繁殖能力的影响;最后测试了菌株Clpse01的胞外蛋白浓度,胞外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胞外几丁质酶活性。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果,将菌株Clpse01鉴定为假卡鲁卡枝惠霉Clonostachys pseudochroleuca菌株Clpse01可以缠绕、侵入灰葡萄孢菌的菌丝以获得营养来源,使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将2000条松材线虫接种到长满菌株Clpse01的培养基上,8 d后仅分离出6条/皿活线虫,而对照灰葡萄孢菌培养基上分离的线虫数为33066条/皿活线虫;菌株Clpse01发酵液处理松材线虫48 h后的校正死亡率为88%,浓度为1×108孢子/mL的孢子悬液处理松材线虫24 h后的校正死亡率为88.33%;菌株Clpse01 2×稀释发酵液24 h对卵的孵化抑制率为100%。发酵培养6 h后,菌株Clpse01胞外蛋白浓度为1782.917 μg/mL,胞外β-葡萄糖苷酶为9.99 U/mL,胞外几丁质酶含量为0.8792 U/mL,并随发酵时间推移而升高。菌株Clpse01通过寄生松材线虫的食物来源灰葡萄孢菌和影响松材线虫的繁殖、存活和卵的孵化起作用,胞外β-葡萄糖苷酶、几丁质酶是毒杀松材线虫的两个重要生理因子。
2024 Vol. 40 (1): 186-195 [摘要] ( 25 ) [HTML 1KB] [ PDF 5048KB] ( 138 )
196 董海龙, 路 平, 翟浩臻, 赵增旗, 王 莉, 王建明, 徐玉梅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X-20的鉴定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196-205>')" href="#">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X-20的鉴定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南方根结线虫是设施蔬菜上的重要植物病原物,但目前缺乏安全高效的生物防治措施。本研究从根结线虫罹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生防菌X-20,其发酵液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校正死亡率达100%。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菌株X-20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菌株X-20发酵液处理南方根结线虫时,当处理浓度1 mg/mL,虫体出现扭曲、僵直变化,内部组织分解;处理1 h后,虫体波动频率降幅47.26%、头部摆动频率波动性变化、虫体弯曲频率成S型变化;处理24 h后,二龄幼虫的体长减少4.68%,口针增加7.64%,透明尾长增加83.90%;J2虫体体液出现外渗,且电导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和时间延长而增加;发酵液甲醇提取物1 mg/mL处理虫体,6 h后糖含量比对照增加39.10%,甘油含量比对照高出66.67%,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55.73%。由此可见,荧光假单胞菌X-20菌株代谢产物通过破坏根结线虫体壁及虫体内部结构,引起虫体液渗漏,扰乱虫体内糖类、脂类、蛋白类代谢,造成虫体死亡。

2024 Vol. 40 (1): 196-205 [摘要] ( 32 ) [HTML 1KB] [ PDF 2041KB] ( 106 )
206 蒋 凡, 吕俊博, 赵彦翔, 张迎新, 黄金光
禾谷镰刀菌Fgβ2 S138A对多菌灵和噻菌灵敏感性的影响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206-218>')" href="#">

禾谷镰刀菌Fgβ2 S138A对多菌灵和噻菌灵敏感性的影响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禾谷类作物的毁灭性病害。目前,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防治,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使用较为广泛,其作用靶标为β微管蛋白。禾谷镰刀菌有2β微管蛋白,通过分子对接结果发现β2微管蛋白第138位氨基酸位点可能为多菌灵结合位点。本研究对β2138位丝氨酸位点进行突变研究,以明晰其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Fgβ2 S138A突变后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显著增加,EC50值由0.617 mg/L降至0.290 mg/L,但不影响对噻菌灵的敏感性,EC50值为0.950 mg/L左右,并且该突变不影响禾谷镰刀菌菌丝营养生长、无性繁殖、有性生殖和致病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在生产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24 Vol. 40 (1): 206-218 [摘要] ( 27 ) [HTML 1KB] [ PDF 7381KB] ( 166 )
绿色防控方法与技术
219 张凤阁, 王国昌, 蔡晓明, 周 利, 修春丽, 陈宗懋
茶棍蓟马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防治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219-228>')" href="#">

茶棍蓟马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防治

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是我国茶树上的主要吸汁类害虫之一,其成虫和若虫均可为害茶树,导致叶片卷曲、脆硬、焦枯甚至脱落,严重影响茶树的自身生长和茶叶的品质口感。本文介绍了茶棍蓟马的形态特征、鉴定方法、地理分布、为害特征、个体发育和生活史等基本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遗传分化特点,总结了其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需加快推进嗅觉感受机制等基础研究,开发监测预警、大规模诱杀和病原菌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茶棍蓟马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4 Vol. 40 (1): 219-228 [摘要] ( 46 ) [HTML 1KB] [ PDF 1144KB] ( 152 )
天敌昆虫物种鉴定
229 何 灿, 王振营, 张永军, 张天涛
首次发现一种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蜂——冈田长柄茧蜂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40(1): 229-234>')" href="#">

首次发现一种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蜂——冈田长柄茧蜂

近年来,双斑长跗萤叶甲数量逐年上升,其分布广泛,寄主多样,危害严重,成为玉米、大豆等作物上的重要害虫。笔者于2022年7―9月在吉林公主岭田间采集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时,在其体内发现了一种寄生蜂。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冈田长柄茧蜂Streblocera (Eutanycerus) okadai Watanabe(茧蜂科Braconidae长柄茧蜂属Streblocera亮角茧蜂亚属Eutanycerus),基于CO I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与长柄茧蜂属寄生蜂聚为一类。截至目前,国内外未有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性天敌报道。本研究填补了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蜂生防资源的空白,也为该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策略。

2024 Vol. 40 (1): 229-234 [摘要] ( 40 ) [HTML 1KB] [ PDF KB] ( 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