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卢修亮, 谢天, 程相称, 等. 美国白蛾在我国发生的世代变化分析[J]. 生物安全学报, 2023, 32(1): 1-7. [2] 陶萌萌, 马庆辉, 孟昭军, 等. 美国白蛾绿色防控研究进展[J]. 应用昆虫学报, 2023, 60(1): 13-22. [3] 杜霄霞, 陈思. 美国白蛾化学防治的弊端及生物防治措施[J]. 现代园艺, 2023, 46(15): 89-91. [4] 赵旭东, 耿薏舒, 郝德君, 等. 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中国森林病虫, 2022, 41(5): 44-52. [5] 罗立平, 王小艺, 杨忠岐, 等. 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环境昆虫学报, 2018, 40(4): 721-735. [6] 孙守慧, 南俊科, 杨丽元, 等. 美国白蛾天敌研究进展[J]. 环境昆虫学报, 2021, 43(6): 1331-1347. [7] 郑雅楠, 祁金玉, 孙守慧, 等.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的研究和生物防治应用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 28(2): 275-281. [8] 杨忠岐, 谢恩魁.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行为学[J]. 中国生物防治, 1998(2): 2-5. [9] 姬琨. 白蛾黑棒啮小蜂人工复壮技术研究[J]. 园艺与种苗, 2019, 39(4): 63-64, 79. [10] 张艺馨, 史俊瑞, 付兴, 等. 白蛾黑棒啮小蜂的生殖力及替代寄主的繁蜂效果[J]. 应用昆虫学报, 2023, 60(3): 872-882. [11] 杨忠岐, 王秉海, 魏建荣. 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啮小蜂一新种(膜翅目:姬小蜂科)[J]. 昆虫学报, 2001, 44(1): 98-102. [12] 闫俊香, 刘全山, 王炳焱, 等. 白蛾黑棒啮小蜂人工繁殖技术及其在防治杨树食叶害虫中的应用[J]. 河南林业科技, 2018, 38(2): 4-7. [13] 孙海燕, 丛斌, 董辉, 等. 白蛾周氏啮小蜂雌蜂繁殖力与发育期及个体大小的关系[J]. 中国生物防治, 2010, 26(1): 24-29. [14] 杨忠岐, 魏建荣. 寄生于美国白蛾的黑棒啮小蜂中国二新种(膜翅目:姬小蜂科)[J]. 林业科学, 2003(5): 67-73, 180-181. [15] 罗丽林, 李莉. 管氏肿腿蜂的交配行为[J]. 昆虫学报, 2018, 61(5): 604-612. [16] 沈顺章, 牛黎明, 符悦冠, 等. 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交配行为及雌蜂生殖系统观察[J]. 环境昆虫学报, 2020, 42(4): 985-990. [17] 王晶, 陈永明, 李天昊, 等. 短梗长尾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J]. 环境昆虫学报, 2021, 43(3): 716-722. [18] 满孝明, Khanzada S R, 张桂芬, 等. 海氏桨角蚜小蜂的多次交配行为及繁殖效益[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0, 36(6): 874-879. [19] 许维岸, 李照会, 叶保华. 化学信息素在寄生蜂寄主选择行为中的调控作用[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3): 320-324. [20] 钟林海, 廖永林, 张扬, 等. 霍氏啮小蜂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J]. 环境昆虫学报, 2016, 38(1): 154-158. [21] 曲花荣, 邵凌松, 逄焕臣, 等. 白蛾黑棒啮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J]. 中国森林病虫, 2007, 26(4): 9-10, 47. [22] 童玲, 左鹏飞, 谢昀丽. 补充营养对白蛾黑棒啮小蜂的影响[J]. 河南林业科技, 2023, 43(1): 19-20. [23] 洪权春, 陈素贞, 李成伟. 白蛾黑棒啮小蜂触角扫描电镜观察[J]. 植物保护, 2016, 42(4): 157-160, 178. [24] 杨忠岐.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研究[J]. 林业科学, 2000(6): 119-122. [25] 马梦然, 曹鹤, 申家轩, 等. 云南派姬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J]. 植物保护, 2020, 46(3): 194-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