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生物防治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3年 39卷 1期

刊出日期

2023-02-08

栏目

  • 当期目录
  • 最新录用
  • 过刊浏览
  • 下载排行
  • 阅读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玉米大斑病胁迫下球孢白僵菌对玉米植株的影响及定殖规律研究

隋 丽, 路 杨, 迟瑞凯, 赵 宇, 张正坤, 李启云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5.008
录用日期: 2022-08-06

褐飞虱RNAi显微注射试验中麻醉方法的比较

张朋稳#, 段至柔#, 刘常权, 彭英传, 张万娜, 肖海军, 张 晶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5.009
录用日期: 2022-08-06

E8, E10-12:OH对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增效作用

朱梦雅, 相会明, 李先伟, 吴东升, 吴宏坚, 马瑞燕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32
录用日期: 2022-08-06

孤雌产雌松毛虫赤眼蜂种群间生殖表型的比较

吕 琳, 李媛媛, 霍梁霄, 梁洪宇, 张欢欢, 周金成, 张礼生, 董 辉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31
录用日期: 2022-08-06

全局调控子MtrAsbh影响米尔贝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

祝亚杰#, 王佳彬, #, 李珊珊, 向文胜, 张艳艳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30
录用日期: 2022-08-06

海南首次发现一种新的三叶草斑潜蝇寄生蜂斑潜蝇亮蝇茧蜂

#br#

邢秉琳, 古丽奴尔•阿哈买江, 吴少英, 彭正强, 杨 磊, 吕宝乾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29
录用日期: 2022-08-06

小卷蛾斯氏线虫N-Yz1对草地贪夜蛾的致毒作用和感染特性

刘 琴, 黄立鑫, 陆玉荣, 韩光杰, 李传明, 夏 杨, 祁建杭, 徐 健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27
录用日期: 2022-08-06

昆虫病原线虫对暗黑鳃金龟的致病力

张彩铃, 王志敏, 王思雨, 李克斌, 张 帅, 曹雅忠, 王森山, 尹 姣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25
录用日期: 2022-08-06

番茄潜叶蛾幼虫的龄数和龄期测定

张桂芬, 殷惠军, 王玉生, 李振江, 毕思言, 王 瑞, 刘万学, 万方浩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24
录用日期: 2022-06-29

Mrhox3影响罗伯茨绿僵菌产孢和抗逆能力的研究

张 楠, 吴 浩, 童友敏, 李晓娟, 黄 勃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19
录用日期: 2022-06-29

东亚小花蝽对温室辣椒及茄子花内西花蓟马的控害作用

王 杰, 张 晨, 朱正阳, 刘俊秀, 王 甦, 徐庆宣, 邸 宁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18
录用日期: 2022-06-29

球孢白僵菌与食诱剂对西花蓟马的联合作用

刘 胜, 刘 召, 王帅宇, 张起恺, 雷仲仁, 王海鸿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17
录用日期: 2022-06-29

印楝素抑制基因转录导致棉铃虫幼虫蜕皮变态异常的分子机理

常彦鹏, 张 博, 耿梓宸, 魏纪珍, 安世恒, 赵文丽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15
录用日期: 2022-06-29

取食不同种类蚜虫黑带食蚜蝇的种群适合度

江珊珊, 李 慧, 何莉梅 , 吴孔明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12
录用日期: 2022-06-29

我国设施园艺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策略

吴圣勇, 张梦迪, 徐 进, 王恩东, 崔 丽, 雷仲仁, 史晓斌, 谢学文, 王少丽, 王 甦, 魏书军, 马中正, 何莉梅, 高玉林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1.022
录用日期: 2022-06-29

双尾新小绥螨对花蓟马的捕食控害评价

王嘉阳, 蓝碧云, 方 晨, 胡恒笑, 杨瑞彤, 母凯琴, 苏 杰, 陆宴辉, 张建萍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1.020
录用日期: 2022-04-18

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亚致死作用对宿主生长、繁殖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刘 琴, 李传明, 韩光杰, 徐 彬, 黄立鑫, 陆玉荣, 夏 杨, 徐 健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9.024
录用日期: 2021-10-29

昆虫激脂激素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郑洪远, 范书凡

录用日期: 2021-09-08

球孢白僵菌BB-T02生物学特性及对两种检疫性粉蚧的侵染活性

黄 鹏, 姚锦爱, 余德亿, 侯翔宇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5.004
录用日期: 2021-04-16

粉红螺旋聚孢霉与枯草芽胞杆菌共培养发酵滤液生防与促生活性

王亚楠, 陈莹莹, 范乐乐, 马桂珍, 李世东, 孙漫红, 暴增海

录用日期: 2021-03-08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白僵菌的致病性与应用
季香云;杨长举
本文对白僵菌的致病性、侵染过程与致病机制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6)
生物除草剂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陈世国, 强胜
2015, 31 (5): 770-77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15.05.017
随着公众健康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现代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生物除草剂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全球正式登记或者商业化的生物除草剂产品已经有20多个,其中也不乏国际化产品。然而,由于生物除草自身的局限性,严重限制了这些产品在国际上的市场规模。本文从生物除草剂发展背景和迫切性开始,总结了生物除草剂的类型、全球生物除草剂的研发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分析了以天然活性产物为库源,开发新的生物源除草剂或以天然产物为前体合成新的化学除草剂的可行性、已有的成绩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张兴, 马志卿, 冯俊涛, 吴华, 韩立荣
2015, 31 (5): 685-698.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15.05.009
植物源农药是国内外新农药研发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历史、现状、产业化开发情况、使用技术要点、特殊活性作用、生物合成技术、环境安全性、作用机理、残渣综合利用及“药肥合一”在新植物保护理论与实践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提出了植物源农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并对该类农药今后的发展方向与重点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邱德文
2015, 31 (5): 679-68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15.05.008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生物农药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政策;分析了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竞争的结构特征和产业演变趋势,探讨了我国生物农药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针对当前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趋势,阐明了生物农药产品市场前景和生物农药产业将成为国内外农业快速发展的新型产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外昆虫天敌商品化现状及分析
徐学农;王恩东
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外天敌商品化产品的种类、应用概况、产品登记、质量管理、天敌产品包装等现状,并分析了天敌商品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棉铃虫齿唇姬蜂的饲养及生物学特性
刘万学;万方浩;苑士涛
对棉铃虫齿唇姬蜂室内饲养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可用斜纹夜蛾幼虫作为该蜂室内人工繁殖的最适宜寄主。当该蜂寄生不同日龄的斜纹夜蛾幼虫时,其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寄生率随寄主日龄的增加而降低;茧重随日龄的增加而增重;成虫羽化率无明显差异;获茧率以4日龄寄主最高,为55.3%;以3~5日龄寄主幼虫繁育的成蜂寿命最长。齿唇姬蜂在26℃下的平均产卵量为92.7粒,成蜂绝大部分在光照期羽化。在4~26℃范围内,温度愈低,成蜂寿命愈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
松毛虫脊茧蜂几种重要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王义平1 ;吴志毅2 ;陈学新3 ;吴 鸿1
松毛虫脊茧蜂Aleiodes esenbeckii (Hartig)是我国松毛虫林业重大害虫的常见重要寄生性天敌。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分别对其触角、下颚须、前足胫节和产卵器上的重要感器形态与超微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松毛虫脊茧蜂主要有5种类型的感器: 板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钟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并对感器的形态和分布特点与其寄主的适应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拮抗木霉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郭润芳1 ; 刘晓光2 ; 高克祥2 ; 高宝嘉1 ; 史宝胜1 ; 甄志先1
本文从拮抗木霉菌的抑菌作用机理、诱导抗病性、促进植物生长、转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48)
木霉菌生物防治作用机理与应用研究进展
陈捷, 朱洁伟, 张婷, 王秉丽
木霉菌 Trichoderma是国际上应用非常普遍的生防真菌。随着植物免疫的MAMPs(微生物互作分子模式)理论的发展,利用木霉菌防治病害和提高作物抗逆性机理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尤其是系统生物学方法的应用,使得人们在"组学"尺度上认识木霉菌与植物和病原菌互作的本质成为可能,这将极大丰富木霉菌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理论基础。在我国建立木霉菌多样化应用技术途径是发挥木霉菌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重点介绍木霉菌生物防治分子机理研究的新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8)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机制和途径
郭坚华1 ;孙平华2 ;吴云波1 ;方中达1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是一类世界性的毁灭性土传病害,本文主要从机制和途径两方面综述了这类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7)
七星瓢虫人工饲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
孙毅;万方浩
以人工卵赤眼蜂蛹为主要饲料,在产卵前期添加取食刺激剂(0.1% 的橄榄油+5% 蔗糖)或适当添加蚜虫可显著提高其生殖力。这将解决七星瓢虫人工饲养的食料难题,并促使七星瓢虫的规模化生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
黄曲条跳甲的生物防治
王果红;韩日畴
本文对利用天敌昆虫、细菌、真菌、昆虫病原线虫防治黄曲条跳甲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白僵菌杀虫剂生产工艺研究状况与展望
刘健;陈洪章;李佐虎

本文综述了白僵菌杀虫剂生产工艺的研究状况,对构成生产工艺的主要要素如菌种、发酵工艺、剂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9)
害虫生物防治新概念——生物防治植物及创新研究
肖英方1,2 , 毛润乾3 , 万方浩4
在现代农业, 特别是有机农业的害虫防治系统中, 除有益生物(主要指节肢动物)在害虫防治中发挥关键作用外, 一些植物本身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植物包括抗虫植物、诱集植物、 拒避植物、杀虫植物、载体植物、养虫植物以及显花(虫媒)植物等, 它们是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提出一个害虫生物防治植物或简称生防植物(bio-control plant)新概念, 并对不同生物防治植物应用及作用机理进行阐述, 分析不同生物防治植物未来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4)
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的替代寄主研究
姚万军1 ;杨忠岐2
利用意大利蜜蜂雄蛹作为替代寄主成功繁殖出了管氏肿腿蜂,且繁殖出的成蜂寄生率、生活力都较强。繁蜂时各种主要条件因子的最佳组配为: 温度26℃,相对湿度60%,接蜂的蜂蛹比2∶1。在该条件下繁蜂,寄生率为72.83%,出蜂率为47.83%。每头意大利蜜蜂雄蛹平均可繁殖出管氏肿腿蜂成蜂32头。观察了用替代寄主繁殖出的管氏肿腿蜂成虫的寿命: 在20℃条件下,雄蜂和雌蜂的平均寿命分别为5.5d、28.4d; 寿命超过一个月的雌蜂比例占65.45%。全年可以繁蜂5~8代。利用意大利蜜蜂雄蛹和用青杨天牛幼虫为寄主繁殖出的管氏肿腿蜂成蜂在个体大小、生活力、寄生力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利用意大利蜜蜂雄蛹繁蜂成本较低,仅为青杨天牛的7.4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薇甘菊柄锈菌生物学及其寄主专一性
付卫东, 杨明丽, 丁建清
在检疫温室条件下对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的寄生菌——薇甘菊柄锈菌的生物学及其寄主专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薇甘菊柄锈菌可以侵染植物叶片和叶柄等营养器官。受侵染部位起始出现褪绿斑,12~15d,自叶背产生黄色冬孢子堆,并逐步坏死和脱落,最终致寄主死亡。冬孢子黄至暗褐色,包埋在寄主组织中,无明显休眠期。高湿条件下,冬孢子易萌发产生担孢子进行再侵染。采用悬挂法对29个科、62个属的72种植物进行了寄主专化性测定,结果表明,薇甘菊柄锈菌在菊科植物天门冬、紫茎泽兰、向日葵、地胆草上形成褪绿斑,但未发现菌丝和吸器。薇甘菊柄锈菌可成功侵染薇甘菊和同属植物假泽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群体感应淬灭——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新策略
张力群1 ;田 涛2 ;梅桂英1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的一种调控机制,指细菌通过感应特定信号分子的浓度来感知周围环境中自身或其它细菌的数量,并调整相关基因的表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多种植物病原细菌利用QS系统调控致病因子的表达,因此,QS系统可以作为细菌病害防治的新靶点。对细菌QS调控机制的干扰和破坏称为群体感应淬灭(quorum quenching)。本文介绍了QS与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的关系,以及近年来群体感应淬灭研究的新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9)
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上应用研究的进展
何礼远
Some newer achievements and advances concerni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K 84, fluorescent pseudomonads, Bacillus spp., Erwinia herbicola, phytopathogenic bacteria, and induced resistance in biological control for plant diseases were briefly reviewed and discussed. Some suggestions or considerations were proposed as well.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48)
辣椒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
何红; 蔡学清; 洪永聪; 关雄; 胡方平
对健康辣椒植株体内的内生细菌及拮抗菌进行了分离筛选。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部位及种植地,内生细菌的数量有所不同,品种间内生细菌的数量变化为2.83× 1 0 3 ~1.346×10 4cfu/g(FW) ;各品种以叶片中内生细菌的数量最多,其次为根,再次为茎,果最少;不同种植地中,前作为水稻田种植辣椒叶片中内生细菌的数量比旱地种植的多,而根、茎、果中内生细菌的数量正相反。拮抗、防病测定表明,108株辣椒内生细菌中,有28.7%的菌株对香蕉枯萎菌和黄瓜枯萎菌有拮抗作用;来自辣椒叶片和茎杆内的BS-2和BS-1两菌株 ,对13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和稳定的拮抗作用,其中对辣椒炭疽病有57.34%~ 94.0 8%的防病效果,并可以在辣椒体内定殖。经鉴定该两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龙病媒介昆虫柑橘木虱生物防治新进展
代晓彦, 任素丽, 周雅婷, 任顺祥, 邱宝利
柑橘木虱 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柑橘黄龙病的重要媒介昆虫,对我国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潜在着巨大的威胁。本文在综合国内柑橘木虱防控技术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柑橘木虱生物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且对其生物防治的发展前景给予了展望。目前应用于柑橘木虱生物防治的天敌资源主要是天敌昆虫及昆虫病原真菌,其中捕食性天敌主要包括瓢虫、食蚜蝇、草蛉和蜘蛛,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包括啮小蜂和跳小峰;昆虫病原真菌主要包括蜡蚧轮枝菌、拟青霉、白僵菌、桔形被毛孢等。期望通过对柑橘木虱生物防治工作的综述,为我国今后柑橘木虱的科学、高效防控及其可持续治理提供参考,不断推动我国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RNA干扰的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高沥文, 陈世国, 张裕, 强胜
2022, 38 (3): 700-715.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11.015
RNA干扰又称转录后基因沉默,是一种能有效沉默或抑制目标基因表达的新兴基因工程技术。基于RNA干扰的生物农药被认为是未来植保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将极大改变人类防治农业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思路和策略。本文我们简单回顾了RNA干扰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发展历程,全面总结了RNAi生物农药的研究水平和应用现状,深入分析了RNAi生物农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我国RNAi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生防微生物代谢产物研发应用进展与展望
何亚文, 李广悦, 谭红, 康前进, 葛蓓孛, 赵杨扬, 张克诚, 蒋细良, 刘凤权, 李亚宁, 张红艳, 白林泉, 向文胜, 邱德文, 杨自文, 邓子新
2022, 38 (3): 537-548.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2.028
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microbial metabolite pesticide,简称MMP)是以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为活性成分,用于防治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或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农药。MMP主要包括农用抗生素、微生物源植物免疫诱抗剂和微生物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我国应用面积最广的生物农药。部分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兼具预防与治疗效果,是未来绿色农药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总结了我国研发和应用的主要代谢产物农药种类、特点和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代谢产物农药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新型代谢产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昆虫性信息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进展
刘万才, 刘振东, 朱晓明, 杜永均
2022, 38 (4): 803-811.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5.010
昆虫性信息素是昆虫性成熟后求偶时所分泌的能引诱同种异性个体以进行交尾的微量挥发性化学物质,具有种的特异性,因此广泛应用于害虫的监测与防治。近年来,我国在昆虫性信息素的工业化合成、纯化、稳定,缓释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完善,各种干式诱捕器的开发研制,智能化性诱测报技术研发,以及多种害虫田间性诱实用技术试验示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极大地促进了重大害虫的监测预报和绿色防控。本文详细介绍和比较了群集诱杀技术的诱芯、诱捕器种类及其应用特点,交配干扰技术的释放器及其智能化的原理、种类和应用特点;系统总结了求偶与交配之间的关系、性信息素引诱力和专一性,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效果的影响;总结了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技术在水稻、玉米、蔬菜、果树、棉花等作物重要害虫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分析了当前性信息素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及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防菌D25与嘧环·咯菌腈复配对番茄灰霉病防治的增效作用
黄鑫, 郑丽宁, 顾学虎, 许煊炜, 张浩, 王迎春
2022, 38 (4): 860-867.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4.018
为了筛选获得生防菌D25与杀菌剂的复配制剂,降低杀菌剂用量并提高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本文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并用平板计数法测定抑菌作用较好的杀菌剂与生防菌D25的生物相容性,采用毒性比率筛选出杀菌剂与生防菌D25复配的最佳比例,并通过盆栽试验进一步验证生防菌D25与杀菌剂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12种杀菌剂中,枯草芽胞杆菌和哈茨木霉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最高,EC 50值分别为4.564×10 -5和0.021 mg/L。嘧环·咯菌腈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较强,EC 50值达0.043 mg/L。植物源杀菌剂香芹酚和苦参·蛇床素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最低,EC 50值分别为12.469和19.220 mg/L。生物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嘧环·咯菌腈与生防菌D25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0.043 mg/L嘧环·咯菌腈与7×10 4 CFU/mL的生防菌D25以5:5体积比进行复配时,毒性比率可达1.3943,表现为增效作用。盆栽试验中预防处理组的防效达72.29%,比两种单剂的防效分别提高了19.26%和29.29%,治疗处理组的防效达61.57%,相比两种单剂的防效分别提高了15.40%和21.23%。综上所述,生防菌D25与嘧环·咯菌腈复配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增效作用,在不降低防病效果的情况下,可减少嘧环·咯菌腈的施药量达50%,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生物农药登记品种清单式管理初探
杨峻, 侯燕华, 林荣华, 姜辉, 刘胤池, 邱立红, 刘学
2022, 38 (4): 812-820.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5.011
近年来我国生物农药新品种层出不穷,登记热度持续上升,登记管理不断规范。本文探讨了对我国生物农药登记品种采取清单式管理,提出生物农药登记品种清单的范围和建立原则,梳理形成了我国生物农药登记品种清单,提出了完善生物农药登记品种清单式管理的意见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两种亚菊属植物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触杀活性
解子仪, 逯佩玉, 宁安琪, 刘芯莹, 王俊龙, 张继, 梁俊玉
2022, 38 (3): 549-55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7.012
为探究植物挥发油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用丝裂亚菊和光苞亚菊挥发油及其主要组分对该线虫进行触杀毒杀活性的测试。采用药物浸泡法,将提取的两种植物挥发油及其主要的共有组分桉叶油醇和马鞭草烯醇作用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测试致死中浓度,进而将桉叶油醇和马鞭草烯醇按不同比例进行复配混合,测试两者复配后的杀线虫活性,结果显示:处理24 h后,丝裂亚菊和光苞亚菊的挥发油均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有一定的触杀毒杀活性,致死中浓度(LC 50/24 h)分别为1.50 mg/mL和1.23 mg/mL;处理48 h后,丝裂亚菊和光苞亚菊的挥发油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致死中浓度(LC 50/48 h)分别为1.06 mg/mL和0.70 mg/mL,较处理24 h后杀虫作用更显著。处理24 h后,桉叶油醇(LC 50=0.49 mg/ml)与马鞭草烯醇(LC 50=1.09 mg/mL)的杀线虫活性强于两种亚菊属植物挥发油;桉叶油醇和马鞭草烯醇以2:6、4:4和3:5的体积比混配后,其LC 50(0.18、0.17和0.20 mg/mL)都明显比两种化合物单独处理时要低,说明这两种化合物在挥发油中发挥了协同杀线虫的作用,且效果明显。本研究可为亚菊属植物挥发油及其主要组分绿色防控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字PCR在转基因植物检测中的应用
游英华, 赵志, 李亚楠, 宋治国, 常洪雷
2022, 38 (5): 1143-1148.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9.012
随着转基因植物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对其中转基因成分检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数字PCR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其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数字PCR的原理及数字PCR在转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优势,并对转基因植物检测中的转基因成分定量检测、标准物质制备与定值及外源基因拷贝数鉴定等应用进行了总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生菌素和纳他霉素复配制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协同增效作用
纪林东, 马超, 徐军, 赵宜君, 张彦辉, 段小莉, 杨洋, 陈昶
2022, 38 (4): 874-87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4.005
为提高现有生物农药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本文研究了中生菌素和纳他霉素的复配制剂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以及田间防病效果,确定了二者复配的增效作用及适宜配比。结果表明,中生菌素和纳他霉素质量比为9:1和1:1时,复配制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具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3.6348和1.7145;二者质量比为9:1、7:3和1:1时,对孢子萌发的抑制具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7268、1.6335和1.5336。田间试验表明,3%中生菌素·纳他霉素可湿性粉剂(9:1)500倍稀释液防病效果最好,施药7 d后对叶片和果实上的灰霉病防效分别达到81.04%和78.48%,显著高于单一制剂的防病效果。上述结果表明,适当配比的中生菌素与纳他霉素复配制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增强,对生物农药的田间应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长调节剂对球孢白僵菌产孢和分生孢子性能的影响
曹伟平, 甄伟, 陈丹, 丰硕, 宋健
2022, 38 (3): 555-56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5.022
球孢白僵菌在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酵周期和产孢量是其发酵工艺中的主要评价指标。本试验研究了生长调节剂对球孢白僵菌JG-17菌株产孢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通过外源法在菌落表层施用微量乙烯利,可以明显提高菌株JG-17的产孢量,以对8日菌龄表层施用100 ng/cm 2乙烯利处理最佳,产孢量为未处理对照的6.28倍。经乙烯利处理后形成的分生孢子,其耐热性、抗紫外线能力和对靶标害虫的杀虫活性与未处理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白僵菌培养过程中科学施用乙烯利,可有效提高白僵菌的产孢效率,研究为真菌生物农药工业化生产的效率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昆虫几丁质酶及其应用研究综述
李春春, 苟玉萍, 张克信, 张强艳, 刘长仲
2022, 38 (4): 1020-102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9.023
几丁质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含氮多糖类生物性高分子,是昆虫表皮、中肠围食膜和气管系统的主要结构成分,保护昆虫免受化学侵蚀、物理损伤和病原入侵。昆虫几丁质酶可以降解昆虫体壁和围食膜中的几丁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昆虫几丁质酶的调控,可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实现对害虫的有效防治。本文综述了昆虫几丁质酶结构、体内表达特性、生理功能和影响因素,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与存在的不足,旨在为昆虫几丁质酶在植物保护领域更深入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几种生物农药对青海蚕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张乐怡, 刘宇, 陈平强, 翁华, 马志卿
2022, 38 (6): 1377-138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1.019
为建立蚕豆病虫害全程生物防控技术,以推动青海有机蚕豆生产,本研究以9种生物农药为供试药剂,针对苜蓿蚜、蚕豆赤斑病及枯萎病,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室内生测试验表明,0.3%苦参碱水剂等4种生物农药均对苜蓿蚜有良好的毒杀作用,其中0.3%苦参碱水剂的毒力最强,其24h和48h的LC 50分别为7.33mg/L和5.66mg/L;田间防效试验表明,0.3%苦参碱水剂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对苜蓿蚜的防效显著,500倍药液药后7d防效达76.00%~83.00%;10%小檗碱可湿性粉剂和枯草芽胞杆菌(1000亿芽胞/g)可湿性粉剂混用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效有增效作用,制剂用量为500.0g/hm 2时,药后14d防效为73.98%~77.79%;多粘类芽胞杆菌(10亿CFU/g)可湿性粉剂和哈茨木霉(≥2亿活孢子/g)可湿性粉剂对蚕豆枯萎病的防效高于另两种生物农药,药后14d防效分别为74.23%和71.01%。综上所述,0.3%苦参碱水剂、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10%小檗碱可湿性粉剂、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多粘类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和哈茨木霉可湿性粉剂对蚕豆3种主要病虫害防效优良,据此可进一步建立蚕豆病虫害全程生物防控技术用于青海蚕豆的有机绿色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尖孢镰刀菌F-1对草莓灰霉病防控效果及机制初探
肖姬玲, 熊毅, 梁志怀, 杨科
2022, 38 (4): 840-845.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4.010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种植期间和采后主要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通过离体试验对比了水杨酸、哈茨木霉、尖孢镰刀菌菌株F-1和F-2防治草莓果实灰霉病发生的效果,发现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菌株F-1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防效测定结果显示,F-1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了70.06%,与400 g/L嘧霉胺悬浮剂的1000倍稀释液的防效相当。进而探讨了该菌防控草莓灰霉病发生的机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发酵液能降低灰霉病菌丝的粘附性,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9.8%,且能诱导提高草莓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F-1的孢子能有效提高草莓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同时接种F-1孢子和发酵液则能最高限度地提高草莓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最高值分别达到13.6、158.9和269 U/g。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稻瘤矮病毒介导的转 cry1Ab水稻对褐飞虱种群的影响
苗鑫, 刘煜晓, 陈文乐, 郭齐汤, 尤士骏, 林胜
2022, 38 (5): 1055-1066.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9.001
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以抗虫转 cry1Ab水稻(MF86)及其亲本对照非转基因水稻闽恢3301(MH3301)为材料,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研究水稻瘤矮病毒介导的转 cry1Ab水稻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种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感病水稻对取食MH3301的褐飞虱种群寿命影响不显著,促进了其生殖力;而显著缩短了取食MF86的褐飞虱寿命,降低了其生殖力。水稻在不感病的情况下,取食MF86较取食MH3301的褐飞虱种群可显著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殖力;而水稻在感病的情况下,取食MF86较取食MH3301的褐飞虱种群生殖力显著降低。感病的MF86较未感病MF86显著降低褐飞虱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显著缩短世代平均周期;而感病的MH3301较未感病MH3301对褐飞虱生命表动态参数的影响基本均不显著。由此可见,水稻瘤矮病毒介导的转 cry1Ab水稻(MF86)对褐飞虱种群增殖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几种常用化学杀虫剂对Bt菌株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束长龙, 张贤, 王奎, 曹蓓蓓, 张杰
2022, 38 (5): 1166-1173.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9.010
苏云金芽胞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可产生多种杀虫活性物质,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微生物杀虫剂。最近研究表明Bt对化学杀虫剂抗性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且与化学杀虫剂的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杀虫效果,减少化学杀虫剂的用量。为了进一步设计更好的Bt与化学杀虫剂协同控害方案,本论文研究了不同亚种的Bt菌株与常用化学杀虫剂的兼容性。泛基因组分析表明不同亚种的Bt菌株在基因组成上有较大差异,说明Bt菌株对化学杀虫剂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进一步化学杀虫剂对Bt增殖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溴虫腈对大部分Bt测试菌株有抑制,说明Bt与化学杀虫剂协同使用时需要测定两者兼容性。高效氯氰菊酯对所有常用的防治鳞翅目害虫的Bt杀虫剂亚种类型库斯塔克亚种(Bt kurstaki,Btk)和鲇泽亚种(Bt aizawai,Bta)菌株影响都不大,可以进行协同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对Btk菌株HD1有一定抑制作用,定虫隆对其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说明HD1与定虫隆协同使用效果更好;茚虫威对Bta菌株G03影响较小,定虫隆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氯虫苯甲酰胺对G03则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说明G03及其衍生菌株可以与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协同使用。本研究结果说明Bt菌株对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可以通过筛选获得兼容性好的组合,为进一步制定Bt杀虫剂与化学杀虫剂配伍方案与协同使用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数据参考,对实现化学农药减量施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幼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杨桂群, 范苇, 张倩, 李貌, 蒋正雄, 段盼, 胡昌雄, 陈国华, 张晓明
2022, 38 (4): 959-966.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9.017
为明确异色瓢虫 Harmonia axyridis和龟纹瓢虫 Propylea japonica对番茄潜叶蛾 Tuta absoluta的控害能力。本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选取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4龄幼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1龄、2龄)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4龄幼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两种瓢虫的日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关系,当猎物密度N→+∞时,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对番茄潜叶蛾1、2龄幼虫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 Na max分别为147.06头、140.85头和333.33头、149.25头。异色瓢虫的最高日捕食率达98%,显著高于龟纹瓢虫的最高日捕食率79%。两种瓢虫对番茄潜叶蛾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且异色瓢虫对番茄潜叶蛾的搜寻效应显著高于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最高搜寻效应高于0.90,而龟纹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最高搜寻效应低于0.80。异色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稍强于龟纹瓢虫,但两种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均有较好捕食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低龄幼虫的数量,故可将两种瓢虫作为番茄潜叶蛾重要的生物防治材料加以研究和利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昆虫病原线虫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常豆豆, 王从丽, 李春杰
2022, 38 (5): 1325-1333.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9.022
昆虫病原线虫与体内细菌共生,专性寄生在昆虫体内,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昆虫病原线虫致病性研究是其高效应用的基础,涉及线虫及其共生细菌对昆虫的交互作用。本文针对斯氏属和异小杆属线虫的致病因子及这类线虫与寄主昆虫互作机制进行了综述,为昆虫病原线虫的致病机制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茶炭疽病病原鉴定及绿色防治药剂筛选
孙伟, 袁会珠, 陈淑宁
2022, 38 (4): 880-88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4.017
油茶炭疽病是我国油茶重要病害,为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本研究从我国油茶主产区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炭疽病病叶分离病原菌,结合病原菌形态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进行了系统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化学杀菌剂敏感性。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出的17株油茶炭疽病菌均属于刺盘孢属胶孢复合群(Gloeosporioides complex)真菌,包括山茶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camelllae、果生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暹罗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siamense、胶孢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卡瓦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kahawae、哈锐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horri等。测试的13种杀菌剂中,油茶炭疽病菌对咪鲜胺药剂最敏感,平均EC 50值为0.035 μg/mL;其次为氟啶胺、多菌灵、咯菌腈、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氟环唑、苯并烯氟菌唑和戊唑醇,平均EC 50依次为0.076、0.169、0.202、0.243、0.342、0.490、0.534和1.401 μg/mL;此外,测试的油茶炭疽病菌对嘧菌酯、啶酰菌胺、氟醚菌酰胺和氟吡菌酰胺四种药剂均不敏感,平均EC 50值大于100 μg/mL。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提取物对油茶炭疽菌的抑菌活性筛选
罗建梅, 张兴怡, 伍建榕, 刘丽, 洪英娣, 张东华, 闫晓慧
2022, 38 (4): 852-85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4.009
为开发新型植物源农药,探究油茶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方法,以油茶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为供试病原菌,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9种植物的70种提取物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筛选出活性较好的提取物,并通过浓度梯度试验测定其抑菌毒力。结果表明,在提取物浓度为1 mg/mL时,臭灵丹石油醚萃取物和益母草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油茶炭疽菌抑菌效果最好,抑制率分别为54.48%和50.75%,经毒力测定其有效中浓度(EC 50)分别为0.7013和0.6246 mg/mL。本研究为进一步利用臭灵丹、益母草开发植物源抑菌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两种共有寄生蜂的鉴定
周孝贵, 唐璞, 吴琼, 郭华伟, 肖强, 陈学新
2023, 39 (1): 1-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1.003
茶尺蠖 Ectropis obliqua(Prout)及其近缘种灰茶尺蠖 E.grisescens Warren是我国茶树上最为重要的两种食叶性害虫,茶尺蠖绒茧蜂 Apanteles sp.和单白绵绒茧蜂 Apanteles sp.是茶尺蠖 Ectropis spp.幼虫期最重要的两种寄生性天敌昆虫。为了明确这两种绒茧蜂的物种名称及形态差别,同时探明这两种绒茧蜂是否是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共有寄生蜂,本研究采集了我国8省22个地方的茶尺蠖或灰茶尺蠖幼虫,通过室内饲养获得两种绒茧蜂的标本,对标本进行形态鉴定;同时将两种绒茧蜂的 COI基因序列与Bold数据库中已知物种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从野生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中均饲养出之前报道的茶尺蠖绒茧蜂 Apanteles sp.和单白绵绒茧蜂 Apanteles sp.两种寄生蜂;形态鉴定和分子比对结果表明,这两种广义绒茧蜂 Apanteles spp.实为尺蠖原绒茧蜂 Protapanteles immunis(Haliday,1834)和单白绵副绒茧蜂 Parapanteles hyposidrae(Wilkinson,1928)。本研究明确了40多年前国内报道的茶尺蠖幼虫期的两种绒茧蜂 Apanteles spp.的物种名称和主要形态特征,确定了这两种绒茧蜂是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共有寄生蜂,同时报道了一个中国新记录种尺蠖原绒茧蜂。研究结果为今后正确判定本地优势寄生蜂物种进而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进行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株小麦赤霉病生防菌的鉴定及其生防机制初探
张震, 邱海萍, 柴荣耀, 郝中娜, 王教瑜, 王艳丽, 孙国昌
2022, 38 (3): 673-680.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2.019
本研究通过平板对峙试验,自稻茬分离获得1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细菌hzq1601。经16S rDNA和 gyrB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菌株hzq1601为解淀粉芽胞杆菌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hzq1601与多菌灵相容性分析结果显示其可在1000 mg/L的多菌灵药液中正常存活。田间试验结果显示,10 8 cfu/mL的hzq1601菌液分别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 g/667m 2和70 g/667m 2联合施用的防治效果为87.1%和81.0%,与单独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667m 2处理的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单独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 g/667m 2和70 g/667m 2处理的防治效果,说明上述hzq1601菌液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2种组合对赤霉病的防治具有减药增效作用。对菌株hzq1601基因组的分析表明其基因组中存在13种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显示其具有多方面的生防潜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闻公告 更多+

精彩推荐

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