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生物防治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4年 40卷 4期

刊出日期

2024-08-08

栏目

  • 当期目录
  • 最新录用
  • 过刊浏览
  • 下载排行
  • 阅读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昆虫病原线虫对暗黑鳃金龟的致病力

张彩铃, 王志敏, 王思雨, 李克斌, 张 帅, 曹雅忠, 王森山, 尹 姣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25
录用日期: 2022-08-06

2.

我国设施园艺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策略

吴圣勇, 张梦迪, 徐 进, 王恩东, 崔 丽, 雷仲仁, 史晓斌, 谢学文, 王少丽, 王 甦, 魏书军, 马中正, 何莉梅, 高玉林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1.022
录用日期: 2022-06-29

3.

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亚致死作用对宿主生长、繁殖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刘 琴, 李传明, 韩光杰, 徐 彬, 黄立鑫, 陆玉荣, 夏 杨, 徐 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9.024
录用日期: 2021-10-29

4.

昆虫激脂激素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郑洪远, 范书凡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录用日期: 2021-09-08

5.

球孢白僵菌BB-T02生物学特性及对两种检疫性粉蚧的侵染活性

黄 鹏, 姚锦爱, 余德亿, 侯翔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5.004
录用日期: 2021-04-16

6.

粉红螺旋聚孢霉与枯草芽胞杆菌共培养发酵滤液生防与促生活性

王亚楠, 陈莹莹, 范乐乐, 马桂珍, 李世东, 孙漫红, 暴增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录用日期: 2021-03-08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白僵菌的致病性与应用
季香云;杨长举
  
摘要568)      PDF(pc) (173KB)(3861)    收藏
本文对白僵菌的致病性、侵染过程与致病机制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6)
2.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张兴, 马志卿, 冯俊涛, 吴华, 韩立荣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 31 (5): 685-698.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15.05.009
摘要931)      PDF(pc) (599KB)(3258)    收藏
植物源农药是国内外新农药研发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历史、现状、产业化开发情况、使用技术要点、特殊活性作用、生物合成技术、环境安全性、作用机理、残渣综合利用及“药肥合一”在新植物保护理论与实践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提出了植物源农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并对该类农药今后的发展方向与重点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生物除草剂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陈世国, 强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 31 (5): 770-77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15.05.017
摘要478)      PDF(pc) (437KB)(2973)    收藏
随着公众健康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现代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生物除草剂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全球正式登记或者商业化的生物除草剂产品已经有20多个,其中也不乏国际化产品。然而,由于生物除草自身的局限性,严重限制了这些产品在国际上的市场规模。本文从生物除草剂发展背景和迫切性开始,总结了生物除草剂的类型、全球生物除草剂的研发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分析了以天然活性产物为库源,开发新的生物源除草剂或以天然产物为前体合成新的化学除草剂的可行性、已有的成绩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7)
4. 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邱德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 31 (5): 679-68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15.05.008
摘要578)      PDF(pc) (428KB)(2758)    收藏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生物农药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政策;分析了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竞争的结构特征和产业演变趋势,探讨了我国生物农药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针对当前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趋势,阐明了生物农药产品市场前景和生物农药产业将成为国内外农业快速发展的新型产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国外昆虫天敌商品化现状及分析
徐学农;王恩东
  
摘要628)      PDF(pc) (183KB)(2435)    收藏
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外天敌商品化产品的种类、应用概况、产品登记、质量管理、天敌产品包装等现状,并分析了天敌商品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我国赤眼蜂工厂化繁育技术改进及防治农业害虫应用现状
张俊杰, 阮长春, 臧连生, 邵玺文, 史树森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 31 (5): 638-646.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15.05.004
摘要463)      PDF(pc) (1915KB)(2337)    收藏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即开始系统研究赤眼蜂的人工繁育与田间释放应用技术,在适于赤眼蜂规模化繁殖的中间寄主种类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几年,我国在利用大卵(柞蚕卵)和小卵(米蛾卵)为中间寄主工厂化繁育赤眼蜂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从大卵繁蜂涉及的配套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以及小卵繁蜂过程中的幼虫人工饲料配方、饲养盘和成蛾收集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归纳,并介绍了一次长效放蜂技术和大、小卵蜂混合释放技术在玉米螟和水稻二化螟防治的应用。2004年以来,吉林省累计推广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近1300万hm2,我国在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最后,对赤眼蜂工厂化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0)
7. 木霉菌生物防治作用机理与应用研究进展
陈捷, 朱洁伟, 张婷, 王秉丽
  
摘要709)      PDF(pc) (196KB)(2282)    收藏
木霉菌Trichoderma是国际上应用非常普遍的生防真菌。随着植物免疫的MAMPs(微生物互作分子模式)理论的发展,利用木霉菌防治病害和提高作物抗逆性机理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尤其是系统生物学方法的应用,使得人们在"组学"尺度上认识木霉菌与植物和病原菌互作的本质成为可能,这将极大丰富木霉菌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理论基础。在我国建立木霉菌多样化应用技术途径是发挥木霉菌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重点介绍木霉菌生物防治分子机理研究的新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8)
8. 棉铃虫齿唇姬蜂的饲养及生物学特性
刘万学;万方浩;苑士涛
  
摘要513)      PDF(pc) (177KB)(2177)    收藏
对棉铃虫齿唇姬蜂室内饲养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可用斜纹夜蛾幼虫作为该蜂室内人工繁殖的最适宜寄主。当该蜂寄生不同日龄的斜纹夜蛾幼虫时,其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寄生率随寄主日龄的增加而降低;茧重随日龄的增加而增重;成虫羽化率无明显差异;获茧率以4日龄寄主最高,为55.3%;以3~5日龄寄主幼虫繁育的成蜂寿命最长。齿唇姬蜂在26℃下的平均产卵量为92.7粒,成蜂绝大部分在光照期羽化。在4~26℃范围内,温度愈低,成蜂寿命愈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3)
9. 杀线虫植物以及植物源杀线虫活性化合物研究与应用进展
王佳, 曾广智, 汪哲, 谭宁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8, 34 (3): 469-47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18.03.017
摘要298)      PDF(pc) (1267KB)(2176)    收藏
植物寄生线虫现已成为危害农业生产的第二大类病害,其防治迫在眉睫。线虫的生物防治是一种新型的线虫防治策略,主要是利用动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对线虫进行防治。植物源次级代谢产物即植物源化合物,源于自然,是植物源农药的核心。相比于化学杀线虫剂,植物源杀线虫剂对环境影响较小、靶向性强且不易使线虫产生抗药性。因此,从植物中获得结构新颖且杀线虫活性好的小分子化合物并将其开发成绿色农药,对于线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杀线虫植物、具有杀线虫活性的植物源化合物及其杀虫机理、植物源杀线虫农药的应用情况展开综述,并对该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希望能为植物寄生线虫病的防治与植物源杀线虫农药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松毛虫脊茧蜂几种重要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王义平1 ;吴志毅2 ;陈学新3 ;吴 鸿1
  
摘要356)      PDF(pc) (1266KB)(2166)    收藏
松毛虫脊茧蜂Aleiodes esenbeckii (Hartig)是我国松毛虫林业重大害虫的常见重要寄生性天敌。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分别对其触角、下颚须、前足胫节和产卵器上的重要感器形态与超微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松毛虫脊茧蜂主要有5种类型的感器: 板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钟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并对感器的形态和分布特点与其寄主的适应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8)
11. 茶翅蝽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张金平1,2 , 张峰2,3 , 钟永志2,4 , 杨世勇4 , 周长青5 , 张钟宁1,2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15.02.002
摘要298)      PDF(pc) (658KB)(2155)    收藏
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ål)寄主范围广泛,是为害蔬菜和水果的重要害虫.该虫在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作为本地种群大量发生并严重为害.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茶翅蝽相继传入美国、加拿大、瑞士、列支敦士登、德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和希腊等国家,并有继续扩散成为世界性害虫的趋势.在新的入侵地尚未发现有效天敌,例如加拿大本土寄生蜂等足黑卵蜂Telenomus podisi和瑞士的黄足沟卵蜂Trissolcus flavipes虽然可以在茶翅蝽卵块内产卵,但寄生蜂并不能完成生长发育.而化学农药的使用可能产生一系列生态和社会问题,因此传统生物防治将是控制茶翅蝽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从茶翅蝽的原产地引进其专食性天敌,在新入侵地的农田或自然生态系统中释放并建立种群,达到长期控制茶翅蝽的目的.本文综述了茶翅蝽的研究现状,涉及到分类、分布、为害、生物学、生态学习性及生物防治方面,并着重总结了茶翅蝽原产地的天敌情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12. 拮抗木霉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郭润芳1 ; 刘晓光2 ; 高克祥2 ; 高宝嘉1 ; 史宝胜1 ; 甄志先1
  
摘要464)      PDF(pc) (260KB)(2081)    收藏
本文从拮抗木霉菌的抑菌作用机理、诱导抗病性、促进植物生长、转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48)
13. 白僵菌杀虫剂生产工艺研究状况与展望
刘健;陈洪章;李佐虎
  
摘要360)      PDF(pc) (197KB)(2077)    收藏

本文综述了白僵菌杀虫剂生产工艺的研究状况,对构成生产工艺的主要要素如菌种、发酵工艺、剂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9)
14. 我国寄生蜂调控寄主生理的研究进展
时敏, 陈学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 31 (5): 620-637.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15.05.003
摘要427)      PDF(pc) (520KB)(2074)    收藏
寄生蜂是一类重要寄生性天敌昆虫,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产卵时把自身携带的多种寄生因子(毒液、多DNA病毒等)注入寄主体内,由此调控寄主生长发育、免疫功能、营养代谢等以保证其后代在寄主体内或体上的成功发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昆虫学家对多种寄生蜂及其寄主构成的体系开展了寄生蜂调控寄主生理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本文主要对我国昆虫学者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整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15. 七星瓢虫人工饲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
孙毅;万方浩
  
摘要454)      PDF(pc) (235KB)(2005)    收藏
以人工卵赤眼蜂蛹为主要饲料,在产卵前期添加取食刺激剂(0.1% 的橄榄油+5% 蔗糖)或适当添加蚜虫可显著提高其生殖力。这将解决七星瓢虫人工饲养的食料难题,并促使七星瓢虫的规模化生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1)
16. 黄曲条跳甲的生物防治
王果红;韩日畴
  
摘要620)      PDF(pc) (141KB)(1993)    收藏
本文对利用天敌昆虫、细菌、真菌、昆虫病原线虫防治黄曲条跳甲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
17. 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的替代寄主研究
姚万军1 ;杨忠岐2
  
摘要472)      PDF(pc) (1060KB)(1935)    收藏
利用意大利蜜蜂雄蛹作为替代寄主成功繁殖出了管氏肿腿蜂,且繁殖出的成蜂寄生率、生活力都较强。繁蜂时各种主要条件因子的最佳组配为: 温度26℃,相对湿度60%,接蜂的蜂蛹比2∶1。在该条件下繁蜂,寄生率为72.83%,出蜂率为47.83%。每头意大利蜜蜂雄蛹平均可繁殖出管氏肿腿蜂成蜂32头。观察了用替代寄主繁殖出的管氏肿腿蜂成虫的寿命: 在20℃条件下,雄蜂和雌蜂的平均寿命分别为5.5d、28.4d; 寿命超过一个月的雌蜂比例占65.45%。全年可以繁蜂5~8代。利用意大利蜜蜂雄蛹和用青杨天牛幼虫为寄主繁殖出的管氏肿腿蜂成蜂在个体大小、生活力、寄生力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利用意大利蜜蜂雄蛹繁蜂成本较低,仅为青杨天牛的7.4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机制和途径
郭坚华1 ;孙平华2 ;吴云波1 ;方中达1
  
摘要358)      PDF(pc) (151KB)(1916)    收藏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是一类世界性的毁灭性土传病害,本文主要从机制和途径两方面综述了这类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57)
19. 利用天敌昆虫控制我国重大林木害虫研究进展
杨忠岐
  
摘要748)      PDF(pc) (252KB)(1903)    收藏
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光肩星天牛、栗山天牛和传播松材线虫病的松褐天牛以及白蜡窄吉丁是危害我国林木的重大害虫,已在其发生区造成了严重灾害。本文就近年来这些重大林木害虫天敌昆虫的生物学以及利用其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37)
20. 植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治研究新进展
金娜, 刘倩, 简恒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 31 (5): 789-800.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15.05.019
摘要336)      PDF(pc) (459KB)(1898)    收藏
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国内外植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治微生物资源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筛选和开发应用进展;列举了已商品化的生防制剂;同时探讨了植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并展望了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褐飞虱RNAi显微注射中麻醉方法的比较
张朋稳, 段至柔, 刘常权, 彭英传, 张万娜, 肖海军, 张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5): 1148-1155.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5.009
摘要185)      PDF(pc) (630KB)(521)    收藏
显微注射dsRNA以实现系统性干扰,是一种有效且能准确评估基因功能的常用方法。试验靶标昆虫由于个体较小、活力强,注射前需要先适当麻醉。待显微注射dsRNA完成后,麻醉效应解除,方进一步开展表型测定试验。不同麻醉方法可对昆虫的麻醉效果、麻醉后生理和行为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选用合适的麻醉方法对显著减少RNAi显微注射试验误差,提升干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褐飞虱为评估对象,比较应用不同配比的乙醚与乙酸乙酯混合液麻醉,以及应用低温麻醉对褐飞虱的麻醉效应,并测定不同的麻醉方法对RNAi显微注射试验中褐飞虱存活率的影响。麻醉剂处理随乙酸乙酯的浓度升高,褐飞虱的苏醒时间延长。应用不同麻醉方法对RNAi显微注射试验中褐飞虱存活率的影响程度从小到大依次为乙醚:乙酸乙酯(1:2),乙醚:乙酸乙酯(1:1),乙醚,乙醚:乙酸乙酯(2:1),乙醚:乙酸乙酯(3:1),冰上20 min ,冰上40 min。推荐乙醚:乙酸乙酯(1:2)混合液作为最优麻醉处理应用于褐飞虱RNAi显微注射试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草地贪夜蛾卵寄生蜂——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
薛陶然, 潘 静, 刘丽红, 徐 腾, 黄 建, 何玉仙, 王竹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1): 1-.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1.026
摘要176)      PDF(pc) (471KB)(586)    收藏
夜蛾黑卵蜂是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重要卵期寄生蜂。为明确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现象,测定了夜蛾黑卵蜂对被同种自体(同一个体)或异体(不同个体)雌蜂寄生不同时间间隔后的寄主卵的识别能力,并研究了单头和多头雌蜂在不同寄主密度下的过寄生率。结果发现,无论自体或异体寄生识别,夜蛾黑卵蜂的过寄生率均为0。单头雌蜂在不同蜂卵比下寄生24 h后,寄主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百分比均小于100%,且每粒寄主卵内只有1头1龄幼虫。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充足条件下,当蜂卵比为1:100、2:200、4:400、6:600、8:800时,未被寄生的寄主卵的百分比分别为52.8%、67.2%、63.2%、53.6%和51.2%,含1头寄生蜂1龄幼虫的寄主卵的百分比分别为47.2%、32.8%、36.8%、46.4%和48.8%;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不足条件下,当蜂卵比为2:20、3:21、4:20、7:21、20:20时,夜蛾黑卵蜂的寄生率分别为60.0%、83.0%、95.0%、94.0%和96.0%,过寄生率分别为11.0%、38.0%、64.0%、73.0%和92.0%;单粒寄主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平均数量分别为0.4、0.6、1.1、1.3和2.1头,最大数量分别为3.0、4.0、5.0、6.0和12.0头。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具有自体和异体寄生识别能力;单头雌蜂的过寄生率与寄主数量无关;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充足的条件下,不会产生过寄生;但在寄主数量不足的条件下,随着蜂卵比升高,寄生率、过寄生率、单粒草地贪夜蛾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平均数和最大数均随之增加。蜂卵比为4:20时寄生率高,过寄生率低,内部竞争低,是较为合适的接蜂比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松毛虫赤眼蜂田间放蜂方法对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的影响
杜文梅, 庞佳瑶, 王琳, 张俊杰, 阮长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6): 1275-1281.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1.044
摘要154)      PDF(pc) (1101KB)(278)    收藏
根据目前吉林省亚洲玉米螟新的发生为害情况,为提高防治效果,于2018—2020年在吉林省进行了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田间放蜂方法优化试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放蜂处理间防治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增加放蜂次数和放蜂量均能提高防治效果,且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连续防治一代和二代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可达到79.32%。建议防治一代亚洲玉米螟时,每667 m2释放15000头蜂,分3次释放,第1次3000头,第2次7000头,第3次5000头,每次放蜂每667 m2设2个放蜂点;防治二代亚洲玉米螟时,每667 m2释放10000头蜂,放1次,分2个点放蜂;同时,利用植保无人机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1334 hm2,防治效果达到76.36%~81.2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全局调控子MtrAsbh影响米尔贝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
祝亚杰, 王佳彬, 李珊珊, 向文胜, 张艳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5): 1083-1093.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30
摘要144)      PDF(pc) (694KB)(452)    收藏
MtrA是链霉菌中保守存在的全局性应答调控蛋白。为探究冰城链霉菌中MtrA同源蛋白MtrAsbh在生物农药米尔贝霉素产生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基因敲除、回补和过表达确定了MtrAsbh对米尔贝霉素产生的影响;通过转录分析和凝胶阻滞初步探究了MtrAsbh影响米尔贝霉素产生的机制;通过转录分析检测了MtrAsbh对基因组中其他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MtrAsbh为米尔贝霉素产生的关键激活子,其失活导致米尔贝霉素彻底不产生,而过表达则显著提高米尔贝霉素的产量。MtrAsbh通过影响米尔贝霉素基因簇和前体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米尔贝霉素的产生。此外,MtrAsbh作为激活子或抑制子差异化影响了冰城链霉菌基因组中众多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堆蜡粉蚧寄生蜂种类鉴别
董志刚, 贺彦怀, 罗叶, 黄建, 王竹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5): 1001-101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1.024
摘要139)      PDF(pc) (3486KB)(236)    收藏
堆蜡粉蚧Nipaecoccus vastator (Maskell)[=Nipaecoccus viridis (Newstead)]是柑橘等果树和园林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本文调查了福建省堆蜡粉蚧的寄生蜂资源;整理了世界上寄生堆蜡粉蚧的寄生蜂种类,包括初寄生蜂的跳小蜂科Encyrtidae 8属25种,一次重寄生蜂的跳小蜂科4属13种和蚜小蜂科Aphelinidae 1属1种,二次重寄生蜂的姬小蜂科Eulophidae 1属1种和棒小蜂科Signiphoridae 1属1种。分析了寄生蜂的种群及其与蚧寄主的食物链关系,首次明确堆蜡粉蚧的一次和二次重寄生蜂。同时,厘清了我国已知分布的堆蜡粉蚧寄生蜂8种,提出分种检索表,记述了主要寄生蜂种类的形态特征,并附形态特征照片,其中含1中国新记录种,麦长索跳小蜂Anagyrus mirzai Agarwal et Ala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一株球孢白僵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茶丽纹象甲幼虫的室内致病力测定
付楠霞, 罗宗秀, 李兆群, 边磊, 修春丽, 陈宗懋, 蔡晓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5): 1104-1112.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1.041
摘要136)      PDF(pc) (1236KB)(272)    收藏
茶丽纹象甲是我国茶园重要的食叶害虫之一,目前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 亟需开发绿色生态环保的防控技术。为筛选出可防治茶丽纹象甲的生防菌株,本研究从田间采集了自然感病致死的茶丽纹象甲幼虫僵虫并分离出一株虫生真菌菌株。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该菌株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命名为Maure 1.1。在自然化蛹和羽化温度(22 ℃)条件下,茶丽纹象甲幼虫在接种1×105~1×108个孢子/mL的球孢白僵菌菌株Maure 1.1孢子液后,其感病死亡率随接种后观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用最大浓度孢子通过浸虫和拌土法处理11 d时,茶丽纹象甲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6.67%和73.33%,LC50分别为2.00×103和1.11×103个孢子/mL,LT50分别为7.87和7.84 d。上述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Maure 1.1对茶丽纹象甲幼虫具有致病活力,可作为茶丽纹象甲生物防治的候选菌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哈茨木霉BWT1.221的固态发酵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谢小林, 王勇, 陈猛, 周莲, 李成江, 刘玉敏, 朱红惠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5): 1224-123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2.049
摘要128)      PDF(pc) (523KB)(202)    收藏
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同菌株的固态发酵工艺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化。为了获得具有拮抗植物病原菌生防功能的哈茨木霉BWT1.221固态发酵的最佳条件,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法,通过测定发酵菌物烘干前后菌体有效活菌数及菌体数量占比对哈茨木霉BWT1.221固态发酵不同物料构比、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哈茨木霉BWT1.221固态发酵最佳发酵物料成分以麸皮和玉米粉混合物为发酵基质,物料比例为麸皮:玉米粉=0.25:1,速效碳源蔗糖添加量为5%,速效氮源尿素和硫酸铵的添加量分别为0.15%和0.8%,料水比为1:0.7。固态发酵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为28 ℃,发酵时间为7 d,液体接种量为5%,在28 ℃烘干条件下烘干24 h,制备获得微生物菌剂,其有效活菌数达10.78×109CFU/g,杂菌率≤0.01%。本研究为哈茨木霉的大规模发酵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对于促进我国应用生防制剂防治植物病害,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短时低温胁迫对日本食蚧蚜小蜂存活、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杨美娟, 陈俊谕, 叶政培, 符悦冠, 王建赟, 朱俊洪, 张方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5): 1029-1037.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11.025
摘要123)      PDF(pc) (471KB)(231)    收藏
为探明短时低温胁迫对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存活、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本研究观察了日本食蚧蚜小蜂幼虫、蛹在2、4、6 ℃条件下分别胁迫0.5、1、2 d后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初羽化雌蜂的体长、成熟卵量及其雌成蜂寿命,并研究了成蜂在2、4、6 ℃条件下的存活情况。结果表明:日本食蚧蚜小蜂幼虫和蛹的存活率、初羽化雌蜂的体长及其成熟卵量、雌成蜂寿命均与其经历的低温胁迫温度呈正相关,与胁迫时间呈负相关;发育历期与低温胁迫温度呈负相关,与胁迫时间呈正相关,表现为随着温度降低和胁迫时间延长,日本食蚧蚜小蜂幼虫、蛹的存活率下降,发育历期延长,初羽化雌蜂的体长缩短,成熟卵量减少,雌成蜂寿命降低;在6、4、2 ℃条件下胁迫日本食蚧蚜小蜂成蜂其致死中时间随温度的下降而缩短,分别是4.88、3.39、1.64 d,均明显低于27 ℃。综上,短时低温胁迫对日本食蚧蚜小蜂的种群增长不利,田间应用该蜂防治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时需考虑释放地的年度低温及持续时间进行适当补充放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两种芽胞杆菌对苗期土传辣椒疫病的防控作用
祝文慧, 秦溥, 赵岩, 殷辉, 任璐, 周建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5): 1235-1243.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2.051
摘要117)      PDF(pc) (1162KB)(181)    收藏
移栽苗带菌是辣椒疫病发生面积不断增大的重要因素,为有效利用生防菌防控育苗期辣椒疫病,通过生防菌浸种法穴盘育苗检测了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LYK10和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QTK2浸种对辣椒幼苗疫病的防治效果,并研究了生防菌混合使用浸种和菌药联用浸种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LYK10与QTK2单独浸种可延迟辣椒幼苗疫病的发生时间,防效分别为30.55%,33.33%,出苗率提高1.39%和2.78%。LYK10与QTK2可对疫霉菌产生拮抗作用,还可诱导辣椒植株CAT、PPO酶活变化。LYK10与QTK2等浓度混合浸种后108、107cfu/mL混合菌液防效较两种单菌处理相比防效提高27.78%~42.45%。贝莱斯芽胞杆菌LYK10和烯酰吗啉混合浸种后,5.0×107cfu/mL+300 µg/mL菌药联用处理防效为48.15%,高于108cfu/mL LYK10处理和300 µg/mL烯酰吗啉处理,低浓度菌药联用处理防效为38.89%,高于LYK10处理而与烯酰吗啉处理相当。试验结果可为辣椒疫病生物防治和生防菌有效利用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西瓜枯萎病生防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潜力研究
许配玲, 韩文心, 王刚, 陈雯, 高鸿姗, 吕明慧, 杨项明, 朱彦泽, 蒋春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5): 1253-1265.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2.053
摘要117)      PDF(pc) (5693KB)(245)    收藏
为筛选获得高效防治西瓜枯萎病菌的生防菌株,本研究以胶体几丁质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从广东珠海红树林根际土分离的1000余株细菌中筛选到32株具有高几丁质酶活性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进行复筛,最终获得10株综合效果好的菌株。温室结果表明,这10株菌株均具有促生及防病效果,其中菌株PL-29处理组相对于对照组防病效果最好,防治效果为63.11%,促生效果同样显著。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最终将菌株PL-29鉴定为黄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flavotricini。此外,抑菌谱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等多种病原菌都具有拮抗能力。对菌株PL-29的抑菌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菌株PL-29能抑制尖孢镰刀菌孢子的产生及萌发,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此外,还可以破坏尖孢镰刀菌质膜完整性,诱导ROS积累。综合上述结果表明,黄三素链霉菌S. flavotricini PL-29在防治西瓜枯萎病方面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防治玉米土传病和地下害虫蛴螬复合微生物种衣剂的研制
王江平, 王雅娜, 张飞燕, 殷嘉璐, 刘洪伟, 董尧坤, 刘秋玥, 张丽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5): 1124-1132.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1.009
摘要116)      PDF(pc) (637KB)(208)    收藏
针对目前微生物源杀虫型种衣剂严重缺乏的现状,本文以3株具有杀虫防病功能的芽胞杆菌及其代谢产物为主要成分,研制一种杀虫防病复合微生物种衣剂。通过测定助剂的理化性质及其对3株芽胞杆菌生长的影响,确定助剂种类和用量,最终形成生物种衣剂的配方:贝莱斯芽胞杆菌ZLP-101(≥2×109cfu/mL)、解淀粉芽胞杆菌ZLP-01(≥2×108cfu/mL)和枯草芽胞杆菌ZLP-121(1×108cfu/mL)以1:1:1体积比混合,辅以成膜剂海藻酸钠3%、化学增效剂高效氯氟氰菊酯0.01%、着色剂酸性品红0.2%、增稠剂黄原胶0.1%、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2%。以玉米为供试作物,室内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该生物种衣剂对地下害虫蛴螬的防效为70.71%,对玉米立枯病的防效达83.64%。研制的种衣剂的相关指标符合悬浮种衣剂及微生物菌剂的国家标准,可用于玉米包衣,防治土传病和地下虫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温度对益蝽的生长发育和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
唐艺婷, 王孟卿, 张礼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5): 1076-1082.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11.001
摘要112)      PDF(pc) (381KB)(288)    收藏
益蝽Picromerus lewisi Scott是一种捕食性天敌昆虫。为了探索不同温度对益蝽生长发育及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提高益蝽的饲养效率,本试验设置了18 ℃、21 ℃、25 ℃、28 ℃、32 ℃和36 ℃ 6个温度梯度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益蝽在18~32 ℃可以完成发育,当温度为36 ℃时,益蝽卵孵化率为0,不能完成发育。在18~32 ℃范围内,益蝽的发育速率与温度成线性正相关,益蝽从卵到成虫的发育速率和温度的关系模型为:Y=0.002533X―0.03648,所需要的有效积温是394.7 DD,益蝽卵到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4.40 ℃,32 ℃时益蝽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最短(22.40 d)。温度梯度对益蝽的体质量影响不大,雌成虫体质量普遍高于雄成虫。种群生命表显示28 ℃时益蝽种群净增殖率最高(179.50)、平均世代周期最短(57.50 d),在25 ℃下,种群净增殖率和平均世代周期次之,分别是125.64和64.59 d。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贝莱斯芽胞杆菌ZJ1油悬剂的研制及其田间防病促生效果
邹晓璐, 赵雨, 马东丽, 赵晓军, 殷辉, 任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5): 1204-121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2.047
摘要111)      PDF(pc) (1516KB)(212)    收藏
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1株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均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ZJ1。采用冷冻干燥法及生物相容性试验进行助剂筛选获得菌剂配方,并进行ZJ1油悬剂的田间防病效果及促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菌株ZJ1油悬剂的最佳配方为10%菌粉(6.0×1010cfu/g)、7%(v/v)吐温80、50 μg/mL两性霉素、2% CaCl2、1% SDS、1% CaCO3、0.5%木质素磺酸钙、5%糊精,余量用花生油补足,芽胞含量为5.75×109 cfu/mL。油悬剂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贝莱斯芽胞杆菌ZJ1油悬剂200倍稀释液对A. solani引起的早疫病和B.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防治效果达90%以上,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可使番茄植株茎粗显著增大。本研究制备的防病促生菌剂环保高效,效果稳定,为其生产及田间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人工饲料添加花粉对异色瓢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孙元星, 陈明娟, 李明凌, 秦亚龙, 钟明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5): 1058-1065.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11.019
摘要108)      PDF(pc) (384KB)(186)    收藏
高效人工饲料是规模化生产捕食性瓢虫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大多数非昆虫源人工饲料的饲养效果较差。植物花粉富含丰富的营养与非营养成分,是捕食性瓢虫在自然条件下的重要替代猎物。但目前鲜有将其作为人工饲料成分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在异色瓢虫基础人工饲料(对照)中补充添加三个不同浓度的玉米花粉与玫瑰花粉,以上述饲料饲喂幼虫,旨在评价花粉在改进人工饲料品质中的应用潜力及花粉类型与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幼虫取食花粉添加饲料发育至成虫的存活率(68.33%~83.33%)显著高于取食对照饲料(36.67%),但发育时间与新羽化成虫体质量无明显差异。花粉种类及添加浓度对幼虫生长具有明显影响,以高浓度玫瑰花粉(RS-H)与中浓度玉米花粉(MZ-M)添加饲料的饲养效果最好,发育至成虫的存活率分别高达83.33%与80.00%。本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花粉可明显提升人工饲料品质,RS-H与MZ-M在异色瓢虫幼虫室内规模化饲养中具有重要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生防放线菌ZZ-9颗粒剂的研制及对黄瓜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张扬, 魏岚菁, 陈军宏, 黑雅娅, 薛应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5): 1194-1203.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2.044
摘要107)      PDF(pc) (446KB)(187)    收藏
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 ZZ-9是一株有广谱抑菌活性的生防菌株。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通过对载体、稳定剂、崩解剂、粘结剂、湿润剂的筛选,确定娄彻氏链霉菌ZZ-9颗粒制剂的最佳配方:菌液与凹凸棒土比例为2:5,碳酸钙1%,氯化镁2%,聚乙烯醇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5%。试验结果显示制备的ZZ-9颗粒剂有效活菌数为1.19×108 cfu/g,粒度为93.5%,水分含量2.5%,水中崩解时间96 s,pH值6.35,硬度为10%。盆栽防病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ZZ-9颗粒剂在施用量为3 g/盆时,对黄瓜立枯病的防治果最佳达到76.92%。对黄瓜幼苗生长的促生作用最明显,发芽率、株高、根长和鲜重分别较对照提高了9.34%、29.52%、27.54%、22.9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梨火疫病和梨腐烂病生防潜力粘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室内防效评价
白雪莹, 韩剑, 孙博源, 宋淑敏, 罗明, 孙丽英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6): 1384-1397.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2.059
摘要107)      PDF(pc) (3040KB)(337)    收藏
梨火疫病和梨腐烂病是当前香梨生产中的2大重要病害。为开发防治梨火疫病和梨腐烂病的生防资源,本研究以从新疆各地州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的粘细菌菌株为材料,采用菌苔共培养测定比较粘细菌菌株对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的捕食性能,平板对峙法测定粘细菌菌株对梨腐烂病菌Valsa pyri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从中筛选出对梨火疫病菌和梨腐烂病菌具有较好捕食功效和抑菌活性的菌株。通过离体叶片和枝条试验、盆栽试验评价其防效,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生防潜力粘细菌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的6个粘细菌菌株对梨火疫病菌具有较好捕食功效,捕食后梨火疫病菌活菌数显著降低,由初始的109降低至102~105cfu/mL;同时对梨腐烂病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达到70%和87%以上。综合香梨离体叶片和杜梨苗上的试验结果,菌株NST12和NST47在对梨火疫病的保护性和治疗性防效均大于75%;NST47和NST49菌株在香梨离体枝条上对梨腐烂病的保护性和治疗性防效分别达到了72%和54%以上,其中NST47菌株对梨火疫病和梨腐烂病均表现出较好的生防潜力。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NST49、NST12为橙色粘球菌Myxococcus fulvus,NST47为紫色原囊菌Archangium violaceu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七种植物精油对苹果全爪螨的生物活性及薄荷精油的GC-MS成分分析
张坤, 王凯乐, 张鹏九, 刘中芳, 杨静, 樊建斌, 赵劲宇, 范仁俊, 高越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5): 1133-1142.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1.037
摘要105)      PDF(pc) (437KB)(253)    收藏
为筛选新型绿色植物源杀螨剂,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7种植物精油,通过Potter喷雾法、熏蒸法、药膜法测定精油对苹果全爪螨Panonychus ulmi (Koch)的触杀、熏蒸、驱避活性,筛选出生物活性较强的薄荷精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技术(GC-MS)对薄荷精油进行了化学成分的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薄荷精油喷雾触杀12、24、48 h后的LC50分别为2.13、0.83、0.77 g/L,熏蒸12、24、48 h后的LC50分别为382.86、73.89、16.08 μL/L,说明薄荷精油对苹果全爪螨具有较强的触杀和熏蒸活性。最后,驱避处理24 h后,薄荷精油对苹果全爪螨的驱避活性较强,驱避率为77.82%,驱避等级为Ⅳ级。薄荷精油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34种化学成分,所检测出的化学成分占精油总含量的99.67%,其主要成分为薄荷醇(32.16%)、D-柠檬烯(16.44%)、4-异丙基甲苯(11.32%)、3-蒈烯(10.27%)、丙二酸二乙酯(9.57%)、薄荷酮(3.91%)。由此可见,薄荷精油对苹果全爪螨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为进一步开发植物源杀螨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ganA在路德维希肠杆菌杀松材线虫中的功能解析
王浩宇, 张弘弢, 张莹, 赵宇, 王传珍, 张丽霞, 王琦, 吴迪, 于翠芳, 李海勇, 王爽, 牛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5): 1094-1103.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11.020
摘要104)      PDF(pc) (1355KB)(347)    收藏
生防微生物已被用于防控松材线虫病,但其杀线防病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发现,经路德维希肠杆菌AA4处理后,松材线虫的校正死亡率达85%以上,菌株AA4能够显著减轻松树幼苗上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为了探究AA4抑杀松材线虫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DNA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菌株AA4 β-半乳糖苷酶基因ganA的敲除突变体,并对ganA在AA4抑杀线虫中的功能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敲除ganA后,突变体菌株抑杀松材线虫与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效果均显著降低,菌株的运动性与其在线虫上的定殖能力亦显著减弱。此外,与野生型菌株相比,ganA敲除突变体菌株限制线虫运动的能力显著减弱。因此,ganA可能通过调控AA4定殖松材线虫与限制线虫运动的能力,在AA4抑杀松材线虫中发挥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植物次生代谢物丁布对苜蓿斑蚜的控制作用
潘凡, 朱凯辉, 涂雄兵, 张泽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5): 1143-1147.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1.014
摘要103)      PDF(pc) (396KB)(281)    收藏
为明确植物次生代谢物丁布对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 Monel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利用人工饲喂的方法测定不同浓度丁布对苜蓿斑蚜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高浓度丁布可以显著降低苜蓿斑蚜存活率、繁殖率和体内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相比,苜蓿斑蚜取食800 μg/mL丁布72 h后,成蚜存活率下降了53.06%,繁殖率下降了53.82%,若蚜存活率仅为35.8%,显著低于对照组;不同浓度丁布混合饲料均显著抑制了成蚜体内氨肽酶(APs)、胰凝乳蛋白酶(CTP)、胰蛋白酶(Tr)、总蛋白酶(Pr)活性,在高浓度下最为突出,与对照组相比,苜蓿斑蚜取食含有800 μg/mL丁布72 h后,Aps、CTP、Tr、Pr活力分别降低了61.5%、67%、65.1%、55.9%。表明丁布作为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可显著降低苜蓿斑蚜存活率和繁殖率,为植物源农药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拜赖青霉菌株47M-1的抑菌活性成分
赵新贝, 倪云霞, 刘新涛, 赵辉, 闫文庆, 何碧珀, 刘红彦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5): 1156-1171.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2.055
摘要102)      PDF(pc) (1605KB)(634)    收藏
拜赖青霉Penicillium bilaiae菌株47M-1对多种芝麻病原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了分析该菌株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本研究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检测菌株47M-1培养48、96和144 h时的代谢物,并分析上调差异代谢物在HMDB数据库的分类情况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情况,进一步锁定潜在的活性代谢物,进行聚类分析,并验证部分上调代谢物的抑菌活性。经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筛选出105种上调差异代谢物,上调差异代谢物在苯丙素和聚酮类化合物超类中富集最多。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上调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辅因子生物合成、嘌呤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和ABC转运体等通路。通过含药平板法对部分上调差异代谢物的抑菌活性进行验证,其中柚皮素、原儿茶酸、D-(-)-奎宁酸、橙皮素、3-(3-羟基苯基)丙酸、3, 4-二羟苯基丙酸、4’, 5, 7-三羟黄烷酮、迷迭香酸、佛手苷内酯和圣草酚,对芝麻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本研究明确了菌株47M-1产生的潜在抑菌活性代谢物的主要类群和关键代谢通路,并验证了部分上调差异代谢物的抑菌活性,为菌株47M-1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微生物源农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新闻公告 更多+

精彩推荐

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