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学农, 吕佳乐, 王恩东. 捕食螨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植保导刊, 2013, 33(10): 26-34.
[2] 吴伟南, 欧阳定慧, 钱兴, 等. 温度对智利小植绥螨的影响及其防治皮氏叶螨的初步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 1982, 9(4): 279-281.
[3] 忻介六. 益螨利用研究的进展[J]. 昆虫知识, 1978, 15(3): 88-90.
[4] 林坚贞, 何玉仙, 季洁, 等. 释放胡瓜钝绥螨控制番木瓜和黄瓜神泽氏叶螨//李典谟主编.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C].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1160-1161.
[5] 张艳璇, 林坚贞, 季洁, 等. 利用胡瓜钝绥螨控制脐橙上的柑桔全爪螨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 2003, 32(1): 12-13.
[6] 张艳璇, 季洁, 林坚贞, 等. 释放胡瓜钝绥螨控制毛竹害螨的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 2004, 19(2): 73-77.
[7] 张艳璇, 王福堂, 季洁, 等. 胡瓜钝绥螨对香梨害螨控制作用的评价及其应用策略[J].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3): 518-524.
[8] 张艳璇, 林坚贞, 宋秀高, 等. 利用胡瓜钝绥螨控制枇杷重要害螨——比哈小爪螨[J]. 中国南方果树, 2008, 37(3): 57-60.
[9] 张艳璇, 林坚贞, 季洁, 等. 胡瓜钝绥螨控制蔬菜害螨的研究与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6(9): 122-124.
[10] 熊锦君, 杜桐源, 黄明度, 等. 尼氏钝绥螨抗亚胺硫磷品系在柑园应用试验初报[J]. 昆虫天敌, 1988, 10(1): 9-14.
[11] 李继祥, 张格成. 利用尼氏钝绥螨控制柑桔始叶螨的研究[J]. 浙江柑桔, 1995, 12(2): 37-39.
[12] 吴千红, 陈晓峰. 拟长毛钝绥螨(Amblyseius pseudolongispinosus)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的捕食效应[J]. 复旦学报, 1988, 27(4): 414-420.
[13] 张守友. 东方钝绥螨生物学及食量研究[J]. 昆虫天敌, 1990, 12(1): 21-24.
[14] 张守友, 曹信稳, 韩志强, 等. 东方钝绥螨对苹果园两种叶螨自然控制作用研究[J]. 昆虫天敌, 1992, 14(1): 21-24.
[15] Xu X, Wang B Wang E, et al. Comments on the identity of Neoseiulus californicus sensu lato (Acari: Phytoseiidae) with a redescription of this species from southern China[J]. Systematic and Applied Acarology, 2013, 18(4): 329-344.
[16] 覃贵勇. 小新绥螨Neoseiulus sp. 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作用及其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13.
[17] Wang B, Wang Z, Jiang X, et al. Re-description of Neoseiulus bicaudus (Acari: Phytoseiidae) newly recorded from Xinjiang, China[J]. Systematic and Applied Acarology, 2015, 20(4): 455-461.
[18] 郅军锐, 任顺祥. 胡瓜钝绥螨对西花蓟马的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7(3): 35-37.
[19] 王恩东, 徐学农, 吴圣勇. 释放巴氏钝绥螨对温室大棚茄子上西花蓟马及东亚小花蝽数量的影响[J]. 植物保护, 2010, 36(5): 101-104.
[20] 徐学农, Borgemeister C, Poehling H. 西花蓟马、二斑叶螨与黄瓜新小绥螨的相互关系研究[J]. 应用昆虫学报, 2011, 48(3): 579-587.
[21] 张艳璇, 张公前, 季洁, 等. 胡瓜钝绥螨对日光大棚茄子上烟粉虱的控制作用[J]. 生物安全学报, 2011, 20(2): 132-140.
[22] 季洁, 林涛, 张艳璇, 等. 江原钝绥螨雌成螨对烟粉虱卵的选择性和捕食功能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 2013, 28(7): 705-708.
[23] 盛福敬. 东方钝绥螨替代猎物的研究及防治烟粉虱的初步探索与应用[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24] 周万琴, 徐春玲, 徐学农, 等. 巴氏新小绥螨的新特性——捕食植物线虫及其发育繁殖[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 28(4): 484-489.
[25] 周万琴, 李敦松, 王恩东, 等. 巴氏新小绥螨对相似穿孔线虫的捕食作用及其在植株和根际的垂直分布[J]. 中国线虫学研究, 2012, 4: 107-111.
[26] Chen Y, Xu C, Xu X, et al. Evaluation of predation abilities of Blattisocius dolichus (Acari: Blattisociidae) on a plant-parasitic nematode, Radopholus similis (Tylenchida: Pratylenchidae)[J]. Experimental and Applied Acarology, 2013, 60: 289-298.
[27] 张艳璇, 孙莉, 林坚贞, 等. 利用捕食螨搭载白僵菌控制柑橘木虱的研究[J]. 福建农业科技, 2011, 6: 72-75.
[28] 黄明度, 熊锦君, 杜桐源. 尼氏钝绥螨抗亚胺硫磷品系的筛选及遗传分析[J]. 昆虫学报, 1987, 30(2): 133-139.
[29] 杜桐源, 熊锦君, 黄明度. 尼氏钝绥螨抗亚胺硫磷品系生物学特性观察[J]. 昆虫天敌, 1987, 9(3): 173-176.
[30] 杜桐源, 熊锦君, 田肇东. 尼氏钝绥螨抗有机磷赣州种群的遗传分析[J]. 昆虫天敌, 1993, 15(1): 6-9.
[31] 田肇东, 杜桐源, 黄明度. 60Co-γ 辐射对尼氏钝绥螨抗多虫畏性状的诱导及其它生物学效应[J]. 动物学研究, 1993, 14(4): 347-353.
[32] 柯励生, 杨琰云, 忻介六. 拟长毛钝绥螨抗乐果品系的筛选及遗传分析[J]. 昆虫学报, 1990, 33(4): 393-397.
[33] 张格成, 李继祥. 七种农药对柑桔害螨天敌——尼氏钝绥螨的影响[J]. 中国柑橘, 1989, 18(4): 35-36.
[34] 缪勇, 郑炳宗. 几种杀虫(螨)剂对拟长毛钝绥螨的毒力测定[J]. 昆虫知识, 1996, 33(5): 287-288.
[35] 刘慧娟, 徐学农, 缪勇, 等. 阿维菌素防治西花蓟马的亚致死浓度对黄瓜钝绥螨的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 2007, 23(2): 198-200.
[36] 程小敏, 郑薇薇, 赵文娟, 等. 12 种橘园常用农药对3种捕食螨的毒力[J]. 植物保护, 2013, 39(3): 184-187.
[37] 郭喜红, 尹哲, 乔岩, 等. 9 种常用农药对拟长毛钝绥螨的致死作用[J]. 生物技术进展, 2013, 3(1): 50-53.
[38] 陈霞, 张艳璇, 季洁, 等. 胡瓜钝绥螨抗阿维菌素品系的筛选及抗性稳定分析[J]. 福建农业学报, 2011, 26(5): 793-797.
[39] 张乃鑫, 李亚新. 伪钝绥螨的花粉饲养研究[J]. 生物防治通报, 1989, 5(2): 60-63.
[40] 邓振华, 李应民. 尼氏钝绥螨人工饲养和散放实验简报[J]. 昆虫学报, 1983, 26(2): 208.
[41] 邹建掬, 欧志云, 周程爱, 等. 钝绥螨的饲养与田间释放技术[J]. 湖南农业科学, 1990, 20(3): 37-38.
[42] 江苏农学院植保系. 智利小植绥螨饲养释放初报[J]. 昆虫知识, 1976, 14(5): 156.
[43] 张兆清. 智利小植绥螨饲养释放试验[J]. 昆虫知识, 1985, 22(5): 209-211.
[44] 杨子琦, 陈凤英, 曹华国, 等. 智利小植绥螨大量繁殖与低温贮藏的研究[J]. 江西植保, 1992, 15(3): 7-11.
[45] 张艳璇, 林坚贞, 侯爱平, 等. 捕食螨大量繁殖、贮存、释放技术研究[J]. 植物保护, 1996, 22(5): 11-13.
[46] Schliesske J. Üeber die Technik der Massenanzuhct von Raubmilben (Acari: Phytoseiidae) unter kontrollierten Bedingungen[J]. Meded Fac Landbouwwet Rijksuniv Gent, 1981, 46(2): 511-517.
[47] 董慧芳, 张乃鑫. 专食性植绥螨的饲养方法[J]. 植物保护, 1984, 10(1): 20-21.
[48] 黄和. 营养添加物对腐食酪螨及其天敌巴氏新小绥螨大量扩繁的影响[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13.
[49] 郑雪, 金道超. 叶螨及两种替代食物对尼氏真绥螨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7): 1625-1629.
[50] 吴圣勇. 栗真绥螨生物学及实验种群生态学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51] 张良武, 曹爱华. 应用赤眼蜂蛹人工饲养尼氏钝绥螨的研究初报[J]. 生物防治通报, 1993, 9(1): 9-11.
[52] 李德友, 何永福, 李宏度, 等. 间泽钝绥螨植物花粉食性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1992, 5(4): 72-76.
[53] 蒲天胜, 曾涛, 韦德卫. 20种植物花粉对真桑钝绥螨饲养效果的综合评判[J]. 生物防治通报, 1991, 7(3): 111-114.
[54] 赵志模, 陈艳, 吴仕元. 不同食物对普通钝绥螨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 蛛形学报, 1992, 1(2): 49-56.
[55] 许长藩, 韦晓霞, 李韬. 冲绳钝绥螨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养研究[J]. 福建果树, 1996, 17(2): 23-26.
[56] 鲁新, 李丽娟, 刘宏伟, 等. 智利小植绥螨的人工繁殖方法[J]. 吉林蔬菜, 2007, 14(6): 52-53.
[57] 张贝, 郑薇薇, 张宏宇. 田间植物对捕食螨的影响I: 猎物寄主植物的影响[J]. 环境昆虫学报, 2013, 35(4): 507-513.
[58] 张贝, 郑薇薇, 张宏宇. 田间植物对捕食螨的影响Ⅱ: 地面覆盖物的影响[J]. 环境昆虫学报, 2013, 35(5): 673-678.
[59]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生物防治室, 广州市沙田果园场农科所. 利用钝绥螨为主综合防治柑桔红蜘蛛的研究[J]. 昆虫学报, 1978, 21(3): 260-269.
[60] 黄明度. 柑桔园水热条件与植绥螨的数量消长[J]. 昆虫天敌, 1979, 试刊(1): 61-64.
[61] 麦秀慧, 黄明度, 吴伟南, 等. 山区类型柑桔园自然保护钝绥螨防治柑桔红蜘蛛[J]. 昆虫天敌, 1979, 试刊(1): 52-56.
[62] 蒲天胜, 曾涛, 韦德卫, 等. 广西柑桔园捕食螨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J]. 植物保护学报, 1990, 17(4): 355-358.
[63] 李宏度, 李德友, 梁来荣, 等. 间泽钝绥螨的分布及其控制柑桔红蜘蛛的效果[J]. 贵州农业科学, 1992, 20(3): 25-28.
[64] 严毓骅, 段建军. 苹果树叶螨的生物防治Ⅰ: 苹果园种植覆盖作物保护和增殖天敌的研究初报[J]. 华北农学报, 1986, 2: 98-104.
[65] 陈李林, 林胜, 尤民生, 等. 间作牧草对茶园螨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 生物多样性, 2011, 19(3): 353-362.
[66] 田寿乐, 许林, 沈广宁, 等. 板栗红蜘蛛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J]. 落叶果树, 2011, 44(3): 23-24.
[67] 李清利. 板栗针叶小爪螨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 北京农业, 2015, 22(12): 113.
[68] 卢向阳, 徐筠, 李青元. 栗园种植黑麦草和不同刈割方式对针叶小爪螨及其天敌栗钝绥螨种群数量的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 2008, 24(2): 108-111.
[69] 熊友群. 保护利用捕食螨综合防治茄园红蜘蛛的试验初报[J]. 江西农业科技, 1994, 2: 20-21.
[70] 邓雄, 郑祖强, 张乃鑫, 等. 西方盲走螨保护越冬的研究[J]. 生物防治通报, 1988, 4(2): 97-101.
[71] 杨子琦, 陶方玲, 曹华国, 等. 释放智利小植绥螨防治蔬菜上神泽氏叶螨的田间试验[J]. 生物防治通报, 1990, 6(2): 88-89.
[72] 吴千红, 梁来荣, 杨琰云, 等. 释放拟长毛钝绥螨防治茄子田朱砂叶螨的研究//朱国仁主编. 主要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研究进展[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2, 316-321.
[73] 董慧芳, 郭玉杰. 应用智利小植绥螨防治温室一串红上二斑叶螨的试验[J]. 生物防治通报, 1985, 1(1): 12-15.
[74] 江洪. 利用智利小植绥螨防治花卉二点叶螨的研究初报[J]. 昆虫天敌, 1985, 7(1): 19-21.
[75] 董慧芳, 郭玉杰, 牛离平. 应用智利小植绥螨防治温室四种花卉上二斑叶螨的研究[J]. 生物防治通报, 1986, 2(2): 59-62.
[76] 董慧芳, 牛离平. 四种杀菌剂对智利小植绥螨定居和繁殖的影响[J]. 生物防治通报, 1988, 4(1): 1-5.
[77] 杨子琦, 陶方玲, 曹华国, 等. 应用智利小植绥螨防治茶叶、蔬菜、花卉上叶螨的效果[J]. 生物防治通报, 1989, 5(3): 134.
[78] 杨子琦, 曹克加, 李卫平. 东方钝绥螨研究初报[J]. 昆虫天敌, 1987, 9(4): 203-206.
[79] 张乃鑫, 邓雄, 陈建锋, 等. 西方盲走瞒防治苹果树叶螨的研究[J]. 生物防治通报, 1987, 3(3): 97-101.
[80] 吴元善, 柳玉莲, 张领耘. 应用伪钝绥螨防治苹果全爪螨初报[J]. 生物防治通报, 1991, 7(4): 160-162.
[81] 张守友, 曹信稳, 韩志强, 等. 东方钝绥螨对苹果园两种叶螨控制作用研究[J]. 河北果树, 1991, 3(4): 39-41.
[82] 张辉元, 马明, 董铁, 等. 胡瓜钝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生物防治效果[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1): 191-196.
[83] 许长新, 焦蕊, 于丽辰, 等. 巴氏新小绥螨在板栗上的扩散规律[J]. 环境昆虫学报, 2014, 36(6): 1051-1054.
[84] 郭喜红, 董杰, 岳瑾, 等. 释放拟长毛钝绥螨对草莓和板栗害螨的控制作用[J]. 中国植保导刊, 2012, 33(11): 30-32.
[85] 李丽娟, 鲁新, 刘宏伟, 等. 捕食螨防治大棚蔬菜叶螨效果的初步研究[J]. 吉林蔬菜, 2008, 15(1): 72-73.
[86] 张艳璇, 单绪南, 林坚贞, 等. 胡瓜钝绥螨控制日光大棚甜椒上的西花蓟马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植保导刊, 2010, 30(11): 19, 20-22.
[87] 谷培云, 马永军, 焦雪霞, 等. 释放捕食螨对彩椒上蓟马防效的初步评价[J]. 生物技术进展, 2013, 3(1): 54-56.
[88] 张艳璇, 林坚贞, 池燕斌, 等. 应用智利小植绥螨控制露天草莓园神泽氏叶螨[J]. 中国生物防治, 1996, 12(4): 188-189.
[89] 陈文龙, 何继龙, 马恩沛, 等. 应用尼氏钝绥螨防治大棚草莓上朱砂叶螨的研究初报[J]. 昆虫天敌, 1994, 16(2): 86-89.
[90] 林碧英, 池艳斌. 利用长毛钝绥捕食螨防治草莓神泽氏叶螨[J]. 植物保护, 2001, 27(2): 44-45.
[91] 武雯, 成玮, 张顾旭, 等. 智利小植绥螨防治大棚草莓二斑叶螨试验初报[J]. 中国植保导刊, 2015, 35(1): 34-36.
[92] 郝建强, 姜晓环, 庞博, 等. 释放智利小植绥螨防治设施栽培草莓上二斑叶螨[J]. 植物保护, 2015, 41(4): 196-198.
[93] 贾文明, 谢方生, 刘杰. “以螨治螨”生物防治技术在棉田中的应用[J]. 新疆农垦科技, 2007(3): 48.
[94] 王培. 以朱砂叶螨为猎物的加州新小绥螨扩散规律的初步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14.
[95] 张艳璇, 林涛, 林坚贞, 等. 释放胡瓜新小绥螨对温室作物烟粉虱垂直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 2012, 27(4): 355-362.
[96] 李爱华, 李蔚明, 钟露霞, 等. 果园释放巴氏钝绥螨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植保导刊, 2007, 27(5): 25-26.
[97] 张建文. 柑橘捕食螨应用技术简报[J]. 植物医生, 2006, 19(2): 43-44.
[98] 徐学农, 王恩东, 王伯明. 温室大棚蔬菜上蓟马立体防控技术//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主编, 农业轻简化实用技术汇编[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147-148.
[99] 张艳璇, 孙莉, 林坚贞, 等. 白僵菌CQBb111菌株对柑橘木虱和胡瓜新小绥螨的毒力差异[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3, 29(1): 56-60.
[100] 吴圣勇, 王鹏新, 张治科, 等. 捕食螨携带白僵菌孢子的能力及所携孢子的活性和毒力[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20): 3999-4006.
[101] Wu S, Gao Y, Zhang Y, et al. An entomopathogenic strain of Beauveria bassiana against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with no detrimental effect on the predatory mite Neoseiulus barkeri: evidence from laboratory bioassa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J]. PLoS ONE, 2014, 9(1): 1-7.
[102] Wu S, Gao Y, Xu X, et al. Compatibility of Beauveria bassiana with Neoseiulus barkeri for Control of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5, 14(1): 98-105.
[103] Wu S, Gao Y, Xu X, et al. Feeding on Beauveria bassiana treated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causes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predatory mite Neoseiulus barkeri[J].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DOI: 10.1038/srep12033.
[104] Xu X, Borgemeister C, Poehling H M. Interactions i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western flower thrips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 and two-spotted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by the predatory bug Orius insidiosus Say on beans[J]. Biological Control, 2006, 36(1): 57-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