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见义, 彭苏萍, 李建忠, 等. 新疆能源产业发展战略与思考[J]. 中国能源, 2012, 34(1):8-13.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 新疆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8, 346-368. [3] 仝莉, 郭文超, 张炳坤, 等. 新疆北部玉米产区玉米主要害虫综合防治对策与技术[J]. 新疆农业科学, 2007, 44(S2):162-164. [4] 王佳佳, 马艳龙, 叶乐夫, 等. 异色瓢虫对玉米田害虫控害功能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26):128-133. [5] 何秀玲. 害虫抗药性研究与治理状况概述[J]. 世界农药, 2013, 35(5):34-38. [6] 林乃铨. 害虫生物防治[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39-265. [7] 孔琳, 李玉艳, 王孟卿, 等. 多异瓢虫和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评价[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9, 35(5):709-714. [8] 唐璞, 王知知, 吴琼. 草地贪夜蛾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农药市场信息, 2019, 24(17):31-32. [9] 徐冠军, 钟仕田. 玉米螟天敌种类及主要寄生蜂习性调查初报[J]. 华中农学院学报, 1984, 3(1):48-53. [10] 辛肇军, 卓德干, 李照会. 夏玉米田害虫天敌种类调查[J]. 山东农业科学, 2011, 6:85-89. [11] 虞国跃, 梁宏斌. 新疆麦田瓢虫种类记述(鞘翅目:瓢虫科)[J]. 昆虫分类学报, 1998, 20(2):52-57. [12] 郭文超, 吐尔逊, 许建军, 等. 新疆玉米害螨天敌种类及其优势种天敌控害效应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 2003, 40(2):81-83. [13] 尹鹏. 新疆北部春播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研究及玉米螟优势天敌控害效益评价[D]. 石河子:石河子大学, 2018. [14] 郭文超, 胡红英, 吐尔逊·阿合买提, 等. 新疆农林害虫主要寄生蜂资源研究与应用进展[J]. 新疆农业科学, 2016, 53(1):22-37. [15] 虞国跃. 中国瓢虫亚科图志[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160. [16] 虞国跃. 瓢虫瓢虫[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195. [17] 任顺祥. 中国瓢虫原色图鉴[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89. [18] 胡胜昌, 林祥文, 王保海. 青藏高原瓢虫[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211. [19] Li W, Huo L, Wang X, et al. The genera exochomus redtenbacher, 1843 and parexochomus barovsky, 1922(Coleoptera:Coccinellidae:Chilocorini)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species[J]. The Pan-Pacific Entomologist, 2016, 91(4):291-304. [20] 王保海. 青藏高原天敌昆虫[M]. 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 2011, 213. [21] 陈廷贵, 张金屯. 十五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比较研究[J]. 河南科学, 1999, 17(S1):62-64, 78. [22] 华玲, 秦立新. 基于Sorenson相似系数的快速天线选择算法[J]. 计算机工程, 2011, 37(16):108-110. [23] 路慧, 陈龙, 朱圣杰, 等. 深点食螨瓢虫生物学特性及田间消长动态研究[J]. 黑龙江科学, 2018, 9(24):28-29. [24] 杨海峰, 王惠珍, 马祁. 新疆棉花害虫天敌的发生规律及控制效应[J]. 八一农学院学报, 1986, 18(2):39-45. [25] 庞虹, 任顺祥, 曾涛, 等. 中国瓢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利用[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4, 158. [26] 刘崇乐. 中国经济昆虫志(鞘翅目瓢虫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3, 101. [27] 杨建华. 龟纹瓢虫的初步观察[J]. 昆虫知识, 1983, 20(5):215-217. [28] 徐焕禄, 路绍杰. 七星瓢虫的生活习性观察[J]. 山西果树, 2000, 3:47-48 [29] 王志和. 几种食蚜瓢虫趋光性迁飞规律初报[J]. 河南农林科技, 1979, 7:14. [30] 王林霞, 田长彦, 马英杰, 等. 十一星瓢虫的生物学特性[J]. 干旱区研究, 2005, 22(3):405-408. [31] 董文霞, 肖春, 李成云. 作物多样性种植对农田害虫及天敌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24(4):435-442. [32] 祁金山. 菱斑巧瓢虫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养[J]. 昆虫知识, 1994, 31(5):286-287. [33] Pemberton R W, Vandenberg N J. Extrafloral nectar feeding by ladybug beetles (Coleoptera:Coccinellidae)[J]. Proceeding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Washington, 1993, 95(2):139-151. [34] 耿云冬, 虞国跃. 十三星瓢虫的鞘翅斑纹变异(鞘翅目:瓢虫科)[J]. 自然科学与博物馆研究, 2006, 2:1-6. [35] Nikitsky N B, Ukrainsky A S. The ladybug beetles (Coleoptera, Coccinellidae) of Moscow Province[J]. Entomological Review, 2016, 96(6):710-735. [36] 杨森, 徐兵强, 李宏, 等. 新疆塔里木盆地果树介壳虫及其天敌的研究[A]//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605-612. [37] 江婷, 付道猛, 张万娜, 等. 农田景观格局对害虫天敌生态控害功能的调控作用[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7):2511-2520. [38] Chen X, Li W, Wang X, et al. A review of the subgenus neopullus of scymnus (Coleoptera:Coccinellidae) from China[J]. Annales Zoologici, 2014, 64(2):299-326. [39] 俞晓平, 胡萃, Heong K L. 非作物生境对农业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1996, 12(3):130-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