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生物防治学报,今天是

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小黑瓢虫的交配和产卵行为及规律观察
刘其全1,2 , 王竹红1 , 徐桂萍1 , 辛晓阳1 , 黄建1
  
摘要2434)      PDF(pc) (402KB)(1080)    收藏
通过室内观察,研究了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交配、产卵的行为及规律,并探讨了交配次数对成虫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雄虫的交配前期为5.0±0.5d,雌虫的产卵前期为5.8±0.4d; 小黑瓢虫交配活动的主导者是雄虫,雄虫性成熟后可进行交配; 性成熟的成虫可全天交配,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18.6min,6:00-8:00为高峰时刻; 雌虫交配后可全天产卵,白天产卵量高于夜间,每雌可产卵353~413粒,产卵期63~120d; 交配次数的增加可以延长产卵期,提高小黑瓢虫的产卵量,但雌虫的寿命会下降; 交配多次的后代繁殖状况最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
2.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拮抗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其抑制效果的初步评价
秦涵淳1,2 ;杨腊英1 ;李松伟1,2 ;谢玉萍1 ;黄俊生1
  
摘要2321)      PDF(pc) (383KB)(975)    收藏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是一种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侵染引起的维管束系统性病害。本试验对从海南省东方、八所、黄流、三亚和广东省湛江、徐闻、海安等香蕉种植地采集的根际土样进行拮抗放线菌的分离纯化,得到放线菌菌株139个。通过纸片扩散法,筛选出对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8个。进一步试验表明,其中4个菌株不仅对香蕉枯萎病生理小种4号的菌丝生长有良好稳定的抑制作用,且对另外14个不同专化型病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分别将这8株放线菌发酵上清液与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孢子悬浮液混合12h后,有6株放线菌发酵上清液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超过85%。盆栽试验结果表明,2株放线菌对香蕉枯萎病防效达86%以上,极显著地高于恶霉灵药剂处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7)
3. 福建沙县稻弄蝶寄生性天敌调查初报
谢明
  
摘要2124)      PDF(pc) (194KB)(756)    收藏
8~11月在福建省沙县稻田调查,发现稻弄蝶卵寄生蜂4种,其中以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稻苞虫黑卵蜂为主。同期在稻田内挂卵调查,寄生率为5.3~14.7%,平均10.4%,10~11月初田边杂草上卵寄生率为10~39.3%,平均28.6%。11月中下旬采的卵中发现有越冬的寄生蜂,翌年3月陆续羽化。弄蝶幼虫期有7种原寄生天敌和3种重寄生天敌;前者以稻苞虫凹眼姬蜂、银颜筒寄蝇和弄蝶绒茧蜂为主,寄主多在3~5龄时被杀死。8~9月田间幼虫寄生率为30.3~75.7%,平均为48.2%,对稻弄蝶虫口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4. 自然寄生红火蚁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红火蚁的致病力
刘晓燕1 ;吕利华2 ;何余容1
  
摘要2103)      PDF(pc) (110KB)(1069)    收藏
对采自广州番禺区、南沙区,惠州和深圳市等地的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虫体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致病力测定发现分离物PL对红火蚁有一定致病作用。采用单孢分离法获得PL菌株,形态学鉴定该菌株为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acinus。对PL菌株的10个分离株PL01~10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经1×108孢子/ml的浓度处理后第15d,菌株PL04处理的红火蚁累计死亡率最高,为70.6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
5. 球孢白僵菌生物学特性与其对小菜蛾致病力相关性分析
雷妍圆1 ;吕利华2 ;何余容1 ;陈冬虹1
  
摘要2026)      PDF(pc) (341KB)(1046)    收藏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的各项生物学指标与其对小菜蛾致病力间的相关性,对一株球孢白僵菌菌株GXU-Bb进行单孢分离,测定了菌株GXU-Bb及其分离子菌株GXU-Bb16、GXU-Bb10、GXU-Bb13和GXU-Bb05这5个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胞外蛋白酶水平和几丁质酶水平等多项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产孢量变化范围1.54×107~2.98×107个/ml;胞外蛋白酶水平变化范围1.04~1.19;几丁质酶水平变化范围1.05~1.14;各菌株间对小菜蛾二龄幼虫的致病力差异较大,校正死亡率变化范围为39.81%~83.79%。将各生物学指标与菌株对小菜蛾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力与菌株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无显著相关关系;与产孢量、胞外蛋白酶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几丁质酶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7)
6. BtMP-342 菌剂对棉龄虫和小菜蛾的防治效果
杨自文1 ;谢天健1 ;钟连胜1 ;王开梅1 ;镇达1 ;黄民松2 ;刘学堂3 ;邵旭东4 ;赵如山4 ;乔建中5 ;李国增5 ;苏平顺5 ;刘海英6 ;聂志英6 ;李洪儒6
  
摘要1890)      PDF(pc) (181KB)(798)    收藏
在河南、河北和湖北进行了BtMP-342 菌剂田间防治大龄棉龄虫和小菜蛾试验, 供试液剂是湖北省农科院生产的BtMP-342 粉剂(16000 IU/mg) 和液剂(4000 IU/ml) 稀释配制而成。试验结果表明, 粉剂500 倍和1000 倍液对棉龄虫70小时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75.0%~95.7% 和72.2%~85.9% , 均明显高于参试的化学农药。防治小菜蛾液剂的1000 倍和2000倍液48小时的虫口减退率分别达98.5% 和88.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7. 回眸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首位“植物保护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邱式邦院士的科学工作足迹
陈建峰, 杨怀文
  
摘要1885)      PDF(pc) (67KB)(966)    收藏
2010年10月1日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一级研究员——邱式邦先生的百岁寿辰。
邱式邦先生1935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开始步入农业害虫防治科学事业。1948年考入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51年9月学成回国,积极投身一穷二白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建设事业,功勋卓著。从早年从事害虫发生调查与控制方法研 究,到开展化学防治、综合防治、生物防治,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为我们树立了新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历史坐标。本文将撷取邱式邦先生在不同时期从事害虫防治研究工作的几个片段,回眸首位“植物保护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的科学工作足迹,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进一步学习领略他的科学思想境界、求真务实作风和毕生对植保事业的不懈追求。
邱式邦(1911-2010),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无党派人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农业 昆虫学家、植物保护学家,中国害虫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的开拓者,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二、第三届常务理事、中国昆虫学会、北京 昆虫学会理事、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联合国粮农组织虫害综合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曾长期担任《植物保护学报》、《昆虫学报》 、《植物保护》、《昆虫天敌》等学术期刊编委,《生物防治通报》创刊人。
邱式邦院士从事害虫防治研究工作70余年,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服务生产,发表学术论文105篇。研究明确了飞蝗、土蝗、松毛虫、玉米螟,及大豆害虫、甘蔗害虫等多种重大农林害虫的为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方法、简便易行的综合防治技术。20世纪中叶,在国内首创应用六六六粉剂治蝗,研究建立蝗虫“三查”预测预报技术,提出根治蝗虫产卵、孵化滋生地的生态调控技术。研制成功灭蝗饵剂、防治玉米螟颗粒剂等,在全国大面积应用推广,为保障新中国建设初期的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增效节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技术贡献。20世纪70年代,他结合多年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理论实践的体会,高屋建瓴总结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科学技术思想,指出了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1975年被农业部确立为我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指导方针。1978年负责筹建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1990年更名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致力于开展害虫天敌保护和国外优良天敌资源引入利用,积极倡导推动全国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工作。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创办《生物防治通报》,1985-2005年担任期刊主编(现发展为《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邱式邦院士毕生献身中国植物保护科学事业,积极培养提携后学,在他深入实际、以身作则、言传 身教的引导下,先后成长起李光博(1922-199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黏虫专家)、周大荣 (1930-2007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六、第七届理事长,玉米螟专家)、王韧(世界银行农业磋商组织原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方浩(国家“973”外来生物入侵控制项目首席科学家)等一批卓有建树的专业人才,为推动发展我国植物保护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9年9月,新中国成立60华诞前夕,邱式邦院士荣获了农业部颁发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表彰。2010年10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授予他“植物保护终身成就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抵抗病虫为害中的作用
李明1,2,3 ;曾任森2 ;骆世明2
  
摘要1879)      PDF(pc) (199KB)(1497)    收藏

本文对植物防御病虫害侵染所产生的主要次生产物种类(酚类、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类,以及一些与防御反应相关的信号分子);植物通过空间、时间、存在形式以及外部环境调节次生产物的合成和积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调控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3)
9. 四川桑盾蚧扑虱蚜小蜂寄生率调查
李建荣
  
摘要1868)      PDF(pc) (66KB)(77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湖南省茶树害虫天敌昆虫资源调查
陈常铭;宋慧英;肖铁光
  
摘要1867)      PDF(pc) (87KB)(846)    收藏
本文报道了湖南省茶树害虫天敌昆虫资源调查的结果, 共查明天敌昆虫95 种, 分属膜翅目12 科、鞘翅目4 科、双翅目1 科和脉翅目3 科。指出了主要茶树害虫重要天敌昆虫。讨论了茶园生物防治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类产碱假单胞菌防治草地蝗虫的研究
杨志荣1 ; 朱文1 ; 葛绍荣1 ; 侯若彤1 ; 刘世贵1 ; 汪志刚2 ; 李韬3 ; 闫省三3 ; 王贵林3
  
摘要1843)      PDF(pc) (141KB)(697)    收藏
一株从内地黄脊竹蝗虫尸中分离到的类产碱假单胞菌致病菌,经室内的感染试验表明,对青海、四川草地的优势种蝗虫具有较好的感染致死作用。用10~(10)活菌体/mL剂量的菌剂处理玉米,喂饲以中华坳蝗为主的草地蝗虫,死亡率达80.3%。对不同种蝗虫的感染致死率有明显差异,对东亚飞蝗的致死率为48%。对草地粘虫、草原毛虫、黑绒鳃金龟等害虫也有一定致死力。田间小区的治蝗效果达80%以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5)
12. 梅奇酵母XY201对冬枣采后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
施俊凤;薛梦林;张晓宇;王 亮;王春生
  
摘要1829)      PDF(pc) (566KB)(1009)    收藏
本文对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zizyphicola XY201进行了生物量最大值培养时间、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活力变化及其对冬枣采后病原真菌抑制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梅奇酵母XY201菌株在NYDB培养基中培养96h后,菌体生物量达最大值3.84×108cfu/ml。XY201在20℃、4℃和0℃三个不同温度和不同介质条件下的生活力变化不同,0℃培养液菌体生活力最强,240d时菌液浓度为6.46×107cfu/ml。XY201能显著抑制冬枣采后病原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的孢子萌发和菌丝伸长; 当酵母菌浓度为5×108cfu/ml时,对病原菌的抑制率可达100%。对峙培养结果显示XY201对A. alternata生长的抑制率为42.5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
13. 河北苏云金杆菌的分布与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植被种类的关系
范秀华; 冯书亮; 邢建民; 付韵芹; 王容燕
  
摘要1816)      PDF(pc) (181KB)(801)    收藏
从河北省6个生态区148个县(市)采集土样4637份,分离到苏云金杆菌241株。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在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分布有很大差异。草甸褐土中分出率最高,为14%;而粟钙土、湿潮土等分出率较低。仅为2%左右;在风沙土和盐土中未分离到苏云金杆菌。在不同植被种类中以棉花地分出率最高,为13.4%;胡麻、莜麦等地分出率仅为2%左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
14. 温度对椰甲截脉姬小蜂功能反应的影响
唐 超1,2 ;彭正强1 ;陈开宁3 ;吕宝乾1 ;金启安1 ;周锦霞2 ;符悦冠1 ;万方浩4
  
摘要1795)      PDF(pc) (122KB)(798)    收藏
在16、20、24、28、32℃5个温度梯度下,测定了椰甲截脉姬小蜂对椰心叶甲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各温度的功能反应数据均能用Holling圆盘方程很好地拟合;瞬时攻击率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8℃时达到最高值,32℃显著下降;在16~32℃范围内,温度对处理时间影响较小;各温度下在供寄主的24h内,均有部分雌蜂并不产卵寄生于椰心叶甲幼虫,产卵寄生的雌蜂百分率随寄主密度增加而增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7)
15. 枯草芽孢杆菌C-D6抗菌蛋白对稻瘟病菌的抑菌作用
贾书娟1,2 , 曾大兴2 , 吴小丽1,2 , 涂国全1
  
摘要1791)      PDF(pc) (363KB)(1063)    收藏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菌株C-D6及其发酵滤液在平板上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显示明显的抑制作用。 通过2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和Sephadex G-75凝胶柱层析分离, 获得1个影响病原菌附着胞形成的抗菌蛋白,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发现该蛋白的分子量为32kD。 显微观察发现: 用该蛋白处理的孢子虽能完全萌发, 但形成串珠状膨大的芽管和色浅、膨大的附着胞, 并抑制芽管的正常生长。 该蛋白的活性表现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80℃, 30min)和较广的pH适应范围(5.6~9.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1)
16. 三种化学除草剂对水葫芦象甲的影响 
丁建清;王韧;王念英;付卫东;陈志群
  
摘要1788)      PDF(pc) (186KB)(974)    收藏

室内外就草甘膦、克芜踪、农得时3种除草剂对水葫芦象甲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测试。象甲卵直接接触3种除草剂药液和清水对照后,孵化率分别为83.3%、93.3%、92.2%和95.6%;处理有卵植株叶片后,卵的孵化率分别为90.0%、53.4%、85.6%和93.6%。3种除草剂对初孵幼虫存活和蛹的羽化影响不大。但用克芜踪和农得时处理的叶片喂食象甲后,成虫产卵量分别为0.17和0.27粒/(对·d-1),取食量分别为10.80和8.70个取食斑/(对·d-1),明显低于对照的产卵量1.14粒和取食量15.40个/(对·d-1),而草甘膦处理后象甲产卵量为1.14粒/(对·d-1),取食斑为16.50个/(对·d-1),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克芜踪处理后70天,象甲全部死亡,而草甘膦、农得时和对照的存活率分别为92.5%、95.0%和97.5%。综合比较结果,3种除草剂对象甲的毒性影响依次为克芜踪>农得时>草甘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土壤虫生真菌对荔枝蝽象的生物活性
范继巧1 , 安新城2 , 夏金明1 , 胡琼波1
  
摘要1776)      PDF(pc) (154KB)(935)    收藏
荔枝蝽Tessaratom apapillosa Drury是荔枝和龙眼的主要害虫之一,发展荔枝蝽的生物防治技术是无公害化生产荔枝、龙眼的基本保障。虫生真菌在害虫自然种群密度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有关利用虫生真菌防治荔枝蝽的研究不多。本研究分离了荔园土壤中的虫生真菌,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玫烟色棒孢菌Isaria fumosorosea和爪哇棒孢菌Isaria javanicus 4个菌种的40株菌株对荔枝蝽的致病能力,筛选出2个防效较好的菌株Bb07和Ma03,其LC50值(14d)分别为2.20×106分生孢子·mL-1和2.34×106分生孢子·mL-1,LT50值(1×107分生孢子·mL-1)分别为6.1d和6.6d。田间试验中,当使用浓度为1×108分生孢子·mL-1时,菌株Bb07和Ma03对荔枝蝽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效,施菌后14d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0.78%和90.3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18. 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松材线虫病的研究
陈沐荣1 ; 宋世涵2 ; 张连芹2 ; 张锷2 ; 黎桥华3 ; 杨亮3
  
摘要1756)      PDF(pc) (194KB)(819)    收藏
1994年6月下旬于深圳林场等7个放蜂区,23个试验点上,释放50万头管氏肿腿蜂,防治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松墨天牛。在面积18hm2的林地上,当代寄生率为25.6%~42.9%,平均35.2%。由于管氏肿腿蜂在林间陆续繁衍扩散,到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肿腿蜂防治面积已扩大到162.5hm2。经过防治的松林,因松材线虫病引起的林木枯死率平均为2.63%,对照区的林木枯死率平均为10.33%,林间防治效果达67.99%~86.5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对孤雌生殖产两性子代的暗黑赤眼蜂的研究
王辅成; 张梳仪
  
摘要1755)      PDF(pc) (165KB)(799)    收藏
试验证阴暗黑赤眼蜂孤雌生殖能产雌雄两性子代。雌蜂占90%以上,与两性生殖没有区别。在山西运城该蜂寄生棉铃虫及黄地老虎卵,人工接种时也能寄生杨雪毒蛾和多种夜蛾科害虫卵,但不能在柞蚕、蓖麻蚕卵内寄生。用杨雪毒蛾卵作寄主繁殖该蜂,方法简便,效果良好。在棉田小区中分别释放暗黑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寄生率分别为63.7%和47.9%。由于该蜂雌性比特高,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
20. 利用诱导因子抗新疆甜瓜疫霉病的田间效果
王锐萍
  
摘要1755)      PDF(pc) (124KB)(804)    收藏

用化学诱导因子和灭活的生物诱导因子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诱导了新疆甜瓜产生对疫霉病的整体抗性。199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用化学诱导因子诱导处理,最高诱抗效果可达79.40%,平均诱抗效果在40%以上;生物诱导因子诱导处理,最高诱抗效果为68.62%,平均诱抗效果为30%以上。1997年的试验基本上验证了1996年的结果,化学诱导因子最高诱抗效果可达60%,平均诱抗效果为35.86%,经t测验分析,诱抗效果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