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生物防治学报,今天是
Email Alert
RSS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作者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我国生防微生物代谢产物研发应用进展与展望
何亚文, 李广悦, 谭红, 康前进, 葛蓓孛, 赵杨扬, 张克诚, 蒋细良, 刘凤权, 李亚宁, 张红艳, 白林泉, 向文胜, 邱德文, 杨自文, 邓子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
3
): 537-548.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2.028
摘要
(
818
)
PDF(pc)
(1924KB)(
1758
)
可视化
收藏
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microbial metabolite pesticide,简称MMP)是以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为活性成分,用于防治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或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农药。MMP主要包括农用抗生素、微生物源植物免疫诱抗剂和微生物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我国应用面积最广的生物农药。部分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兼具预防与治疗效果,是未来绿色农药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总结了我国研发和应用的主要代谢产物农药种类、特点和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代谢产物农药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新型代谢产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
我国昆虫性信息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进展
刘万才, 刘振东, 朱晓明, 杜永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
4
): 803-811.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5.010
摘要
(
733
)
PDF(pc)
(480KB)(
1490
)
可视化
收藏
昆虫性信息素是昆虫性成熟后求偶时所分泌的能引诱同种异性个体以进行交尾的微量挥发性化学物质,具有种的特异性,因此广泛应用于害虫的监测与防治。近年来,我国在昆虫性信息素的工业化合成、纯化、稳定,缓释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完善,各种干式诱捕器的开发研制,智能化性诱测报技术研发,以及多种害虫田间性诱实用技术试验示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极大地促进了重大害虫的监测预报和绿色防控。本文详细介绍和比较了群集诱杀技术的诱芯、诱捕器种类及其应用特点,交配干扰技术的释放器及其智能化的原理、种类和应用特点;系统总结了求偶与交配之间的关系、性信息素引诱力和专一性,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效果的影响;总结了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技术在水稻、玉米、蔬菜、果树、棉花等作物重要害虫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分析了当前性信息素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及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
基于RNA干扰的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高沥文, 陈世国, 张裕, 强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
3
): 700-715.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11.015
摘要
(
730
)
PDF(pc)
(511KB)(
2285
)
可视化
收藏
RNA干扰又称转录后基因沉默,是一种能有效沉默或抑制目标基因表达的新兴基因工程技术。基于RNA干扰的生物农药被认为是未来植保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将极大改变人类防治农业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思路和策略。本文我们简单回顾了RNA干扰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发展历程,全面总结了RNAi生物农药的研究水平和应用现状,深入分析了RNAi生物农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我国RNAi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4.
昆虫病原真菌在害虫防治中对天敌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严森, 任小云, 王登杰, 张烨, 张治科, 郭继元, 王海鸿, 雷仲仁, 吴圣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
1
): 221-230.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1.014
摘要
(
689
)
PDF(pc)
(757KB)(
1823
)
可视化
收藏
昆虫病原真菌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由于寄主范围广和主动侵染的特点,昆虫病原真菌在侵染、致死靶标害虫的同时,对包括天敌昆虫在内的非靶标节肢动物等会产生潜在的致病或亚致死风险。本文总结了昆虫病原真菌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及对天敌生物的影响,并展望了昆虫病原真菌作为极具潜力的生物农药与天敌生物联合防治害虫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5.
昆虫几丁质酶及其应用研究综述
李春春, 苟玉萍, 张克信, 张强艳, 刘长仲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
4
): 1020-102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9.023
摘要
(
670
)
PDF(pc)
(745KB)(
1711
)
可视化
收藏
几丁质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含氮多糖类生物性高分子,是昆虫表皮、中肠围食膜和气管系统的主要结构成分,保护昆虫免受化学侵蚀、物理损伤和病原入侵。昆虫几丁质酶可以降解昆虫体壁和围食膜中的几丁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昆虫几丁质酶的调控,可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实现对害虫的有效防治。本文综述了昆虫几丁质酶结构、体内表达特性、生理功能和影响因素,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与存在的不足,旨在为昆虫几丁质酶在植物保护领域更深入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6.
中生菌素和纳他霉素复配制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协同增效作用
纪林东, 马超, 徐军, 赵宜君, 张彦辉, 段小莉, 杨洋, 陈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
4
): 874-87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4.005
摘要
(
561
)
PDF(pc)
(389KB)(
615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现有生物农药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本文研究了中生菌素和纳他霉素的复配制剂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以及田间防病效果,确定了二者复配的增效作用及适宜配比。结果表明,中生菌素和纳他霉素质量比为9:1和1:1时,复配制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具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3.6348和1.7145;二者质量比为9:1、7:3和1:1时,对孢子萌发的抑制具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7268、1.6335和1.5336。田间试验表明,3%中生菌素·纳他霉素可湿性粉剂(9:1)500倍稀释液防病效果最好,施药7 d后对叶片和果实上的灰霉病防效分别达到81.04%和78.48%,显著高于单一制剂的防病效果。上述结果表明,适当配比的中生菌素与纳他霉素复配制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增强,对生物农药的田间应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7.
生防菌D25与嘧环·咯菌腈复配对番茄灰霉病防治的增效作用
黄鑫, 郑丽宁, 顾学虎, 许煊炜, 张浩, 王迎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
4
): 860-867.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4.018
摘要
(
547
)
PDF(pc)
(385KB)(
805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获得生防菌D25与杀菌剂的复配制剂,降低杀菌剂用量并提高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本文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并用平板计数法测定抑菌作用较好的杀菌剂与生防菌D25的生物相容性,采用毒性比率筛选出杀菌剂与生防菌D25复配的最佳比例,并通过盆栽试验进一步验证生防菌D25与杀菌剂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12种杀菌剂中,枯草芽胞杆菌和哈茨木霉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最高,EC
50
值分别为4.564×10
-5
和0.021 mg/L。嘧环·咯菌腈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较强,EC
50
值达0.043 mg/L。植物源杀菌剂香芹酚和苦参·蛇床素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最低,EC
50
值分别为12.469和19.220 mg/L。生物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嘧环·咯菌腈与生防菌D25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0.043 mg/L嘧环·咯菌腈与7×10
4
CFU/mL的生防菌D25以5:5体积比进行复配时,毒性比率可达1.3943,表现为增效作用。盆栽试验中预防处理组的防效达72.29%,比两种单剂的防效分别提高了19.26%和29.29%,治疗处理组的防效达61.57%,相比两种单剂的防效分别提高了15.40%和21.23%。综上所述,生防菌D25与嘧环·咯菌腈复配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增效作用,在不降低防病效果的情况下,可减少嘧环·咯菌腈的施药量达50%,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8.
喷雾诱导基因沉默技术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莫芹, 蒋玮, 陈一帆, 吕贝贝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
5
): 1316-132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6.005
摘要
(
527
)
PDF(pc)
(692KB)(
824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病原真菌是农业上的第一大病原菌,能够持续性地给全球的作物和果蔬产量带来严重的损失。目前真菌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依赖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这也带来了真菌耐药性、食品安全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开发应对病原真菌的新型绿色防控技术迫在眉睫。喷雾诱导基因沉默(spray induced gene silencing,SIGS)技术是一种通过外源施用双链RNA或小干扰RNA的方式来控制病原体关键靶标基因的生物技术,是农业生产上颇具潜力的新型绿色防控技术之一,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病原真菌的防控。本文主要综述了SIGS技术原理及其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治研究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开发用于防治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农药提供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9.
昆虫激脂激素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郑洪远, 范书凡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
3
): 689-69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7.015
摘要
(
477
)
PDF(pc)
(522KB)(
795
)
可视化
收藏
激脂激素(adipokinetic hormone,AKH)是昆虫体内调节能量稳态的重要内分泌神经多肽,能够促进脂肪体中营养储存物质的分解,在维持昆虫高耗能生命活动中具有关键作用。AKH的研究在早期多围绕昆虫飞行及爬行等运动活动中促进甘油三酯、糖元等物质分解的功能和信号传导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AKH/膜受体AKHR通路也参与促进卵黄发生和后代哺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的调动。另外,AKH在抗氧化、忍耐饥饿和免疫等逆境响应中的稳态维持也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作为重要的能量物质动用激素,AKH是一种参与多种生理活动的多效性调控因子。本文就AKH/AKHR信号通路在昆虫运动、生殖及抗胁迫等生理活动中功能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论述,以期为进一步阐明AKH在昆虫能量稳态调控中的分子机制提供帮助,并为解析害虫远距离迁飞、大量繁殖以及抗环境胁迫的分子基础和遗传调控机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0.
番茄潜叶蛾幼虫的龄数和龄期测定
张桂芬, 殷惠军, 王玉生, 李振江, 毕思言, 王瑞, 刘万学, 万方浩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
2
): 340-345.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24
摘要
(
464
)
PDF(pc)
(383KB)(
843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潜叶蛾
Tuta absoluta
(Meyrick) 源产于南美洲的秘鲁,是世界番茄的毁灭性害虫,2017年8月首次在我国新疆发现,对我国番茄及其他茄科粮蔬作物生产安全构成了潜在巨大威胁。龄期划分是深入研究番茄潜叶蛾生物学习性,明确其种群发生规律,提高预测预报和防治(如基于幼虫寄生蜂利用的生物防治)效果的基础。头壳宽度是幼虫分龄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逐日测量幼虫的头壳宽度和虫体长度,并运用频次分布、Dyar法则、Crosby指数、Brook指数和回归分析对测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番茄潜叶蛾的幼虫龄期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潜叶蛾幼虫头壳宽度符合Dyar法则和Crosby生长法则,并呈现出明显的指数回归关系,可作为幼虫龄期划分的重要形态指标。番茄潜叶蛾幼虫划分为4个龄期,各龄期幼虫头壳宽度分别为0.1375~0.1575 mm、0.2125~0.2725 mm、0.3200~0.4100 mm和0.4975~0.5800 mm。与之对应龄期的幼虫体长分别为0.80~1.52 mm、0.91~3.33 mm、2.42~4.89 mm和4.18~7.32 mm,可作为判定龄期数的辅助指标。于室内27 ℃温度下饲养幼虫,平均历期约13 d,其中1~4 d为第1龄、3~6 d为第2龄、4~7 d为第3龄、6~15 d为第4龄。头壳宽度可作为幼虫龄期划分的重要指标,番茄潜叶蛾幼虫分为4个龄期;同一龄期内幼虫体长变异性较大,各龄期重叠程度较高,可作为幼虫龄期划分的辅助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1.
球毛壳菌促生防病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冯超红, 李丽娟, 张姣姣, 王俊美, 宋玉立, 李好海, 徐飞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
4
): 961-96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2.043
摘要
(
452
)
PDF(pc)
(432KB)(
6058
)
可视化
收藏
球毛壳菌是植物常见的内生真菌,对多种植物病害有生防作用。本文从产生抗菌活性物质、促进植物生长、诱导植物抗性、生态位和营养物质竞争和重寄生作用等方面综述了球毛壳菌对植物病害的生防作用机理。阐明球毛壳菌在植物防病促生、土壤改良和秸秆降解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探讨了球毛壳菌规模化发酵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本研究将为促进球毛壳菌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2.
白僵菌和绿僵菌作为防控红火蚁生物农药的潜力及前景
农向群, 王广君, 王以燕, 张蕾, 高琼华, 于永浩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
2
): 453-461.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1.004
摘要
(
443
)
PDF(pc)
(519KB)(
880
)
可视化
收藏
红火蚁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已从南美洲入侵到北美洲、亚洲多个国家和一些太平洋岛国,在我国扩散至12个省区500多个市县,严重为害农林业生产,威胁人居安全和生态平衡。为了实现对红火蚁的可持续治理,需要引入和加强生物防治的作用。本文概述了昆虫病原真菌白僵菌、绿僵菌作为生物杀虫剂的总体现状,以及针对红火蚁研发的详细进展,包括优良菌株选育、规模化生产、产品剂型、登记注册及防控应用等,分析了白僵菌、绿僵菌制剂防控红火蚁的优势和尚需解决的问题,讨论和展望了真菌杀虫剂防控红火蚁的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3.
数字PCR在转基因植物检测中的应用
游英华, 赵志, 李亚楠, 宋治国, 常洪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
5
): 1143-1148.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9.012
摘要
(
443
)
PDF(pc)
(620KB)(
649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转基因植物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对其中转基因成分检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数字PCR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其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数字PCR的原理及数字PCR在转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优势,并对转基因植物检测中的转基因成分定量检测、标准物质制备与定值及外源基因拷贝数鉴定等应用进行了总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4.
我国生物农药登记品种清单式管理初探
杨峻, 侯燕华, 林荣华, 姜辉, 刘胤池, 邱立红, 刘学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
4
): 812-820.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5.011
摘要
(
414
)
PDF(pc)
(455KB)(
1043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生物农药新品种层出不穷,登记热度持续上升,登记管理不断规范。本文探讨了对我国生物农药登记品种采取清单式管理,提出生物农药登记品种清单的范围和建立原则,梳理形成了我国生物农药登记品种清单,提出了完善生物农药登记品种清单式管理的意见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5.
昆虫病原线虫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常豆豆, 王从丽, 李春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
5
): 1325-1333.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9.022
摘要
(
401
)
PDF(pc)
(471KB)(
1088
)
可视化
收藏
昆虫病原线虫与体内细菌共生,专性寄生在昆虫体内,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昆虫病原线虫致病性研究是其高效应用的基础,涉及线虫及其共生细菌对昆虫的交互作用。本文针对斯氏属和异小杆属线虫的致病因子及这类线虫与寄主昆虫互作机制进行了综述,为昆虫病原线虫的致病机制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6.
侧孢短芽胞杆菌在农业中的应用潜力
刘芳, 吴红渠, 温少华, 方伟, 王开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
1
): 231-240.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2.013
摘要
(
394
)
PDF(pc)
(414KB)(
928
)
可视化
收藏
侧孢短芽胞杆菌
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在农业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从侧孢短芽胞杆菌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促生抗逆、提升土壤肥力及其环境微生物修复等方面对侧孢短芽胞杆菌的农用生物活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在农业中大规模应用所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展望了其在农业中的开发动向及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7.
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幼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杨桂群, 范苇, 张倩, 李貌, 蒋正雄, 段盼, 胡昌雄, 陈国华, 张晓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
4
): 959-966.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9.017
摘要
(
377
)
PDF(pc)
(483KB)(
1138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异色瓢虫
Harmonia axyridis
和龟纹瓢虫
Propylea japonica
对番茄潜叶蛾
Tuta absoluta
的控害能力。本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选取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4龄幼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1龄、2龄)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4龄幼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两种瓢虫的日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关系,当猎物密度N→+∞时,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对番茄潜叶蛾1、2龄幼虫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
Na
max
分别为147.06头、140.85头和333.33头、149.25头。异色瓢虫的最高日捕食率达98%,显著高于龟纹瓢虫的最高日捕食率79%。两种瓢虫对番茄潜叶蛾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且异色瓢虫对番茄潜叶蛾的搜寻效应显著高于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最高搜寻效应高于0.90,而龟纹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最高搜寻效应低于0.80。异色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稍强于龟纹瓢虫,但两种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均有较好捕食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低龄幼虫的数量,故可将两种瓢虫作为番茄潜叶蛾重要的生物防治材料加以研究和利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8.
取食不同种类蚜虫黑带食蚜蝇的种群适合度
江珊珊, 李慧, 何莉梅, 吴孔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
2
): 254-263.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12
摘要
(
377
)
PDF(pc)
(485KB)(
1528
)
可视化
收藏
黑带食蚜蝇
Episyrphus balteatus
(De Geer)作为农业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之一,具有授粉和生物防治双重生态服务功能,在提高作物产量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用于人工繁殖的蚜虫种类尚缺乏系统研究。我们对豆蚜、桃蚜和豌豆修尾蚜三种蚜虫与黑带食蚜蝇生长发育和飞行能力关系的研究表明,取食豌豆修尾蚜的食蚜蝇幼虫(5.9 d)和蛹(6.0 d)的发育历期均显著短于取食其他猎物,幼虫获得率(80.0%)最高;取食豆蚜的化蛹率(88.4%)和羽化率(100.0%)最高,而取食桃蚜的化蛹率(47.6%)和羽化率(49.6%)最低;取食豆蚜、桃蚜、豌豆修尾蚜的黑带食蚜蝇的平均世代时间(
T
)分别为30.26 d、32.41 d和32.34 d,有限生长率(
r
)分别为0.1581、0.0953和0.1424,种群增长率(
λ
)分别为1.1713、1.1002和1.1531。飞行能力测试显示蚜虫种类显著影响成虫的飞行速度,取食豌豆修尾蚜的成虫平均飞行速度(0.29 m/s)最快,而取食桃蚜的平均飞行速度(0.23 m/s)最慢。本研究表明豌豆修尾蚜是人工繁殖黑带食蚜蝇的适宜蚜虫种类,对大规模饲养、利用黑带食蚜蝇的生防和授粉生态服务功能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9.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两种共有寄生蜂的鉴定
周孝贵, 唐璞, 吴琼, 郭华伟, 肖强, 陈学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
1
): 1-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1.003
摘要
(
369
)
PDF(pc)
(2716KB)(
1198
)
可视化
收藏
茶尺蠖
Ectropis obliqua
(Prout)及其近缘种灰茶尺蠖
E.grisescens
Warren是我国茶树上最为重要的两种食叶性害虫,茶尺蠖绒茧蜂
Apanteles
sp.和单白绵绒茧蜂
Apanteles
sp.是茶尺蠖
Ectropis
spp.幼虫期最重要的两种寄生性天敌昆虫。为了明确这两种绒茧蜂的物种名称及形态差别,同时探明这两种绒茧蜂是否是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共有寄生蜂,本研究采集了我国8省22个地方的茶尺蠖或灰茶尺蠖幼虫,通过室内饲养获得两种绒茧蜂的标本,对标本进行形态鉴定;同时将两种绒茧蜂的
COI
基因序列与Bold数据库中已知物种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从野生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中均饲养出之前报道的茶尺蠖绒茧蜂
Apanteles
sp.和单白绵绒茧蜂
Apanteles
sp.两种寄生蜂;形态鉴定和分子比对结果表明,这两种广义绒茧蜂
Apanteles
spp.实为尺蠖原绒茧蜂
Protapanteles immunis
(Haliday,1834)和单白绵副绒茧蜂
Parapanteles hyposidrae
(Wilkinson,1928)。本研究明确了40多年前国内报道的茶尺蠖幼虫期的两种绒茧蜂
Apanteles
spp.的物种名称和主要形态特征,确定了这两种绒茧蜂是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共有寄生蜂,同时报道了一个中国新记录种尺蠖原绒茧蜂。研究结果为今后正确判定本地优势寄生蜂物种进而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进行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0.
玉米大斑病胁迫下球孢白僵菌对玉米植株的影响及定殖规律
隋丽, 路杨, 迟瑞凯, 赵宇, 张正坤, 李启云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
4
): 804-812.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5.008
摘要
(
358
)
PDF(pc)
(1371KB)(
1406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中的定殖能力及其对玉米植株生长和抗病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灌根方式构建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玉米植株叶绿素、氮含量以及株高进行测定,评价球孢白僵菌对玉米的促生作用;通过人工接种玉米大斑病,探究球孢白僵菌定殖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抗性作用;采用球孢白僵菌菌落计数和荧光定量PCR等方法研究玉米植株受到玉米大斑病菌胁迫时,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扩散规律。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率为68.18%,定殖后能够对植株生长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能显著降低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率,接种玉米大斑病第21 d发病率降低46.67%。在玉米叶片受到大斑病菌侵染时,能够从根际土壤"招募"球孢白僵菌,使球孢白僵菌在叶片聚集,进而提高对病原微生物的抗性。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虫生真菌对植物病害的生防潜力,为虫生真菌在植物组织中定殖研究以及诱导抗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