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生物防治学报,今天是

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我国生防微生物代谢产物研发应用进展与展望
何亚文, 李广悦, 谭红, 康前进, 葛蓓孛, 赵杨扬, 张克诚, 蒋细良, 刘凤权, 李亚宁, 张红艳, 白林泉, 向文胜, 邱德文, 杨自文, 邓子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3): 537-548.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2.028
摘要561)      PDF(pc) (1924KB)(901)    收藏
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microbial metabolite pesticide,简称MMP)是以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为活性成分,用于防治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或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农药。MMP主要包括农用抗生素、微生物源植物免疫诱抗剂和微生物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我国应用面积最广的生物农药。部分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兼具预防与治疗效果,是未来绿色农药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总结了我国研发和应用的主要代谢产物农药种类、特点和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代谢产物农药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新型代谢产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基于RNA干扰的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高沥文, 陈世国, 张裕, 强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3): 700-715.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11.015
摘要553)      PDF(pc) (511KB)(1163)    收藏
RNA干扰又称转录后基因沉默,是一种能有效沉默或抑制目标基因表达的新兴基因工程技术。基于RNA干扰的生物农药被认为是未来植保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将极大改变人类防治农业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思路和策略。本文我们简单回顾了RNA干扰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发展历程,全面总结了RNAi生物农药的研究水平和应用现状,深入分析了RNAi生物农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我国RNAi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内生真菌对植物促生、抗逆作用研究进展
隋丽, 万婷玉, 路杨, 徐文静, 张正坤, 李启云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37 (6): 1325-1331.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6.024
摘要543)      PDF(pc) (425KB)(888)    收藏
内生真菌普遍存在于植物组织内,对植物生长具有积极影响,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与宿主植物形成了互惠共生关系。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内生真菌促进植物生长和抗逆境胁迫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并对内生真菌作为生防制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缨翅目害虫蓟马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杨磊, 邵雨, 李芬, 陈德鑫, 李方友, 吴少英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37 (3): 393-405.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3.033
摘要536)      PDF(pc) (462KB)(1373)    收藏
缨翅目Thysanoptera昆虫,俗称蓟马,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主要通过取食和传播植物病毒病进行为害。蓟马害虫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农业害虫类群之一,对农作物和园艺植物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天敌作为其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在蓟马害虫防治中尤为关键。据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对西花蓟马和我国热带地区主要蓟马害虫的生物防治资源进行分类汇总,主要包括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性天敌,并简述了它们在蓟马害虫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本研究极大地补充了我国热带地区蓟马类害虫的生物防治资源素材,并为此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我国昆虫性信息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进展
刘万才, 刘振东, 朱晓明, 杜永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4): 803-811.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5.010
摘要501)      PDF(pc) (480KB)(765)    收藏
昆虫性信息素是昆虫性成熟后求偶时所分泌的能引诱同种异性个体以进行交尾的微量挥发性化学物质,具有种的特异性,因此广泛应用于害虫的监测与防治。近年来,我国在昆虫性信息素的工业化合成、纯化、稳定,缓释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完善,各种干式诱捕器的开发研制,智能化性诱测报技术研发,以及多种害虫田间性诱实用技术试验示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极大地促进了重大害虫的监测预报和绿色防控。本文详细介绍和比较了群集诱杀技术的诱芯、诱捕器种类及其应用特点,交配干扰技术的释放器及其智能化的原理、种类和应用特点;系统总结了求偶与交配之间的关系、性信息素引诱力和专一性,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效果的影响;总结了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技术在水稻、玉米、蔬菜、果树、棉花等作物重要害虫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分析了当前性信息素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及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昆虫病原真菌在害虫防治中对天敌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严森, 任小云, 王登杰, 张烨, 张治科, 郭继元, 王海鸿, 雷仲仁, 吴圣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1): 221-230.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1.014
摘要467)      PDF(pc) (757KB)(823)    收藏
昆虫病原真菌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由于寄主范围广和主动侵染的特点,昆虫病原真菌在侵染、致死靶标害虫的同时,对包括天敌昆虫在内的非靶标节肢动物等会产生潜在的致病或亚致死风险。本文总结了昆虫病原真菌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及对天敌生物的影响,并展望了昆虫病原真菌作为极具潜力的生物农药与天敌生物联合防治害虫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中生菌素和纳他霉素复配制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协同增效作用
纪林东, 马超, 徐军, 赵宜君, 张彦辉, 段小莉, 杨洋, 陈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4): 874-87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4.005
摘要465)      PDF(pc) (389KB)(455)    收藏
为提高现有生物农药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本文研究了中生菌素和纳他霉素的复配制剂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以及田间防病效果,确定了二者复配的增效作用及适宜配比。结果表明,中生菌素和纳他霉素质量比为9:1和1:1时,复配制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具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3.6348和1.7145;二者质量比为9:1、7:3和1:1时,对孢子萌发的抑制具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7268、1.6335和1.5336。田间试验表明,3%中生菌素·纳他霉素可湿性粉剂(9:1)500倍稀释液防病效果最好,施药7 d后对叶片和果实上的灰霉病防效分别达到81.04%和78.48%,显著高于单一制剂的防病效果。上述结果表明,适当配比的中生菌素与纳他霉素复配制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增强,对生物农药的田间应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生防菌D25与嘧环·咯菌腈复配对番茄灰霉病防治的增效作用
黄鑫, 郑丽宁, 顾学虎, 许煊炜, 张浩, 王迎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4): 860-867.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4.018
摘要428)      PDF(pc) (385KB)(543)    收藏
为了筛选获得生防菌D25与杀菌剂的复配制剂,降低杀菌剂用量并提高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本文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并用平板计数法测定抑菌作用较好的杀菌剂与生防菌D25的生物相容性,采用毒性比率筛选出杀菌剂与生防菌D25复配的最佳比例,并通过盆栽试验进一步验证生防菌D25与杀菌剂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12种杀菌剂中,枯草芽胞杆菌和哈茨木霉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最高,EC50值分别为4.564×10-5和0.021 mg/L。嘧环·咯菌腈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较强,EC50值达0.043 mg/L。植物源杀菌剂香芹酚和苦参·蛇床素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最低,EC50值分别为12.469和19.220 mg/L。生物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嘧环·咯菌腈与生防菌D25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0.043 mg/L嘧环·咯菌腈与7×104 CFU/mL的生防菌D25以5:5体积比进行复配时,毒性比率可达1.3943,表现为增效作用。盆栽试验中预防处理组的防效达72.29%,比两种单剂的防效分别提高了19.26%和29.29%,治疗处理组的防效达61.57%,相比两种单剂的防效分别提高了15.40%和21.23%。综上所述,生防菌D25与嘧环·咯菌腈复配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增效作用,在不降低防病效果的情况下,可减少嘧环·咯菌腈的施药量达50%,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我国微生物农药常见剂型种类及管理
王以燕, 袁善奎, 农向群, 李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37 (4): 640-645.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7.011
摘要414)      PDF(pc) (322KB)(889)    收藏
本文总结了微生物农药的母药和常见剂型的定义、特性和登记现状,汇总了常用剂型产品质量控制的各项目和指标,分析了目前微生物农药剂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推进微生物农药剂型科学管理和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我国生物农药登记管理情况分析
张宏军, 陶岭梅, 刘学, 黄修柱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1): 9-17.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1.012
摘要406)      PDF(pc) (417KB)(843)    收藏
生物农药包括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近年来尽管在整个农药产业中所占的比例还较低,但生物农药总体势头发展良好,且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及特色农作物的有害生物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对我国生物农药登记管理的基本情况、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当前发展中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系统分析,并对我国生物农药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供相关方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昆虫几丁质酶及其应用研究综述
李春春, 苟玉萍, 张克信, 张强艳, 刘长仲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4): 1020-102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9.023
摘要404)      PDF(pc) (745KB)(950)    收藏
几丁质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含氮多糖类生物性高分子,是昆虫表皮、中肠围食膜和气管系统的主要结构成分,保护昆虫免受化学侵蚀、物理损伤和病原入侵。昆虫几丁质酶可以降解昆虫体壁和围食膜中的几丁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昆虫几丁质酶的调控,可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实现对害虫的有效防治。本文综述了昆虫几丁质酶结构、体内表达特性、生理功能和影响因素,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与存在的不足,旨在为昆虫几丁质酶在植物保护领域更深入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蠼螋捕食草地贪夜蛾的行为及功能反应
田彩红, 曹华毅, 张俊逸, 刘晓光, 蔡婷, 李国平, 黄建荣, 封洪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37 (6): 1160-1165.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11.001
摘要404)      PDF(pc) (1172KB)(704)    收藏
为明确蠼螋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作用,在温度(26±1)℃,相对湿度(75±5)%,光周期16L:8D的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卵、1~6龄幼虫和成虫的捕食行为和对6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1~6龄幼虫均有捕食行为,对飞行能力弱的草地贪夜蛾成虫也具有捕食能力。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捕食过程中,并不取食完其整个虫体,而是咬食至猎物不动时,继续搜索捕食周围其他猎物。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的捕食功能拟合HollingⅡ模型,日平均捕食量为2.85头,对入侵的草地贪夜蛾的为害具有一定的防控潜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小地老虎化学感受蛋白AipsCSP2配体结合特性分析
饶福强, 苏旭, 李仔博, 耿亭, 张永军, 宋萍, 谷少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37 (3): 486-49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1.015
摘要401)      PDF(pc) (889KB)(812)    收藏
为了明确小地老虎化学感受蛋白基因AipsCSP2在雌、雄成虫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解析AipsCSP2蛋白的配体结合特性并探讨其功能。本文基于小地老虎性腺转录组数据,利用PCR技术克隆AipsCSP2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系统进化分析;采用qPCR技术测定该基因在小地老虎雌、雄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利用原核表达技术体外表达并纯化AipsCSP2蛋白;最后采用荧光竞争性结合试验测定该蛋白与小地老虎和其他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组分以及主要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AipsCSP2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度为360 bp,编码119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中具有4个保守半胱氨酸位点,是典型的化学感受蛋白;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AipsCSP2基因在雌成虫性腺和雄成虫附腺中特异高表达,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较低;荧光竞争性结合试验结果表明,AipsCSP2蛋白和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组分顺-11-十六碳乙酸酯的合成前体顺-11-十六碳醛有着极其强的结合能力,Ki值为1.48 μmol/L,此外AipsCSP2蛋白和其他鳞翅目昆虫的醇类和醛类性信息素如十四烷醇、顺-9-十六碳醛、顺-7-十六碳醛也有着极其强的结合能力,Ki值分别为1.10 μmol/L、0.63 μmol/L和1.51 μmol/L,和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组分顺-7-十二碳乙酸酯、顺-8-十二碳乙酸酯的结合能力为中等,与小地老虎主要寄主植物挥发物结合能力较弱或不结合。推测AipsCSP2蛋白可能主要参与了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合成与识别过程,并在生殖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害虫种群区域性生态调控的系统策略
赵紫华, 马建华, 高峰, 张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37 (5): 855-862.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7.001
摘要394)      PDF(pc) (488KB)(943)    收藏
害虫种群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和生态调控已经成为近十年来综合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害虫生态调控的防控技术表现了可持续和绿色等特征,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的生态调控系统策略还不完善,很多仍需依赖传统的化学防治为辅助。面对农业害虫区域性灾变的重大农业生态学问题,本文总结了害虫种群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包括区域性、异质性、扩散性、突发性、协同性五大特征;重点阐述了害虫种群区域性生态调控的系统策略,形成了预防性管理、靶向式调控、成灾后治理三位一体的害虫“防控治”生态调控体系,协调多种生态调控技术在区域水平内“防控治”才能有效遏制害虫种群的持续暴发;对害虫种群的区域性管理进行了展望,未来害虫种群的区域性生态调控不仅要考虑经济指标,还需要具备安全、高效、精准、可持续四大核心特点。因此,害虫种群的区域化生态调控是未来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杆状病毒新的分类地位和书写方式
类承凤, 胡葭, 何峰, 沈蜜, 孙修炼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37 (4): 646-650.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7.007
摘要362)      PDF(pc) (297KB)(758)    收藏
2020年10月ICTV更新了主要病毒名录,该文件新增了纳尔达病毒纲Naldaviricetes和勒乏病毒目Lefavirales。勒乏病毒目含中有包括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在内的3个科,而杆状病毒科分为4个属:甲型杆状病毒属Alphabaculovirus、乙型杆状病毒属Betabaculovirus、丙型杆状病毒属Deltabaculovirus和丁型杆状病毒属Gammabaculovirus,该名录中杆状病毒科有85个主要种。根据ICTV网站病毒名称和种名的书写规范,杆状病毒的种名由其宿主昆虫的种名和病毒特性词(如nucleopolyhedrovirus和granulovirus)组成,其中宿主昆虫的属名首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均小写。病毒的种名(在用于系统分类时)书写全部用斜体,但其他情形时病毒名称(包括其宿主的属和种名)均采用正体书写。杆状病毒名称的缩写一般采用宿主属名和种名的前两位双字母+病毒特性词缩写的方式,但16种传统杆状病毒的缩写仍沿用宿主的属名和种名首位单字母+病毒特性词的缩写的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微生物农药常见术语及释义
王以燕, 袁善奎, 农向群, 李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2): 283-288.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7.010
摘要353)      PDF(pc) (330KB)(962)    收藏
本文参照FAO、WHO及国内有关微生物农药的准则和标准,并结合微生物分类、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微生物农药常见的术语及释义,为科学认识微生物农药和推进产业规范化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喷雾诱导基因沉默技术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莫芹, 蒋玮, 陈一帆, 吕贝贝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5): 1316-132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6.005
摘要350)      PDF(pc) (692KB)(450)    收藏
植物病原真菌是农业上的第一大病原菌,能够持续性地给全球的作物和果蔬产量带来严重的损失。目前真菌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依赖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这也带来了真菌耐药性、食品安全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开发应对病原真菌的新型绿色防控技术迫在眉睫。喷雾诱导基因沉默(spray induced gene silencing,SIGS)技术是一种通过外源施用双链RNA或小干扰RNA的方式来控制病原体关键靶标基因的生物技术,是农业生产上颇具潜力的新型绿色防控技术之一,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病原真菌的防控。本文主要综述了SIGS技术原理及其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治研究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开发用于防治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农药提供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数字PCR在转基因植物检测中的应用
游英华, 赵志, 李亚楠, 宋治国, 常洪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 (5): 1143-1148.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9.012
摘要330)      PDF(pc) (620KB)(403)    收藏
随着转基因植物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对其中转基因成分检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数字PCR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其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数字PCR的原理及数字PCR在转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优势,并对转基因植物检测中的转基因成分定量检测、标准物质制备与定值及外源基因拷贝数鉴定等应用进行了总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番茄潜叶蛾幼虫的龄数和龄期测定
张桂芬, 殷惠军, 王玉生, 李振江, 毕思言, 王瑞, 刘万学, 万方浩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2): 340-345.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24
摘要325)      PDF(pc) (383KB)(489)    收藏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Meyrick) 源产于南美洲的秘鲁,是世界番茄的毁灭性害虫,2017年8月首次在我国新疆发现,对我国番茄及其他茄科粮蔬作物生产安全构成了潜在巨大威胁。龄期划分是深入研究番茄潜叶蛾生物学习性,明确其种群发生规律,提高预测预报和防治(如基于幼虫寄生蜂利用的生物防治)效果的基础。头壳宽度是幼虫分龄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逐日测量幼虫的头壳宽度和虫体长度,并运用频次分布、Dyar法则、Crosby指数、Brook指数和回归分析对测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番茄潜叶蛾的幼虫龄期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潜叶蛾幼虫头壳宽度符合Dyar法则和Crosby生长法则,并呈现出明显的指数回归关系,可作为幼虫龄期划分的重要形态指标。番茄潜叶蛾幼虫划分为4个龄期,各龄期幼虫头壳宽度分别为0.1375~0.1575 mm、0.2125~0.2725 mm、0.3200~0.4100 mm和0.4975~0.5800 mm。与之对应龄期的幼虫体长分别为0.80~1.52 mm、0.91~3.33 mm、2.42~4.89 mm和4.18~7.32 mm,可作为判定龄期数的辅助指标。于室内27 ℃温度下饲养幼虫,平均历期约13 d,其中1~4 d为第1龄、3~6 d为第2龄、4~7 d为第3龄、6~15 d为第4龄。头壳宽度可作为幼虫龄期划分的重要指标,番茄潜叶蛾幼虫分为4个龄期;同一龄期内幼虫体长变异性较大,各龄期重叠程度较高,可作为幼虫龄期划分的辅助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华北地区不同农田景观格局下天敌昆虫和鸟类对玉米蚜的控制作用
姜笑生, 孙玉诚, 陈法军, 戈峰, 欧阳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37 (5): 863-86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9.016
摘要324)      PDF(pc) (390KB)(695)    收藏
农业集约化形成的农田景观格局影响鸟类和天敌昆虫多样性的形成、维持及其控害功能。为明确景观生境对玉米田鸟类和天敌昆虫及其玉米害虫种群的影响,本研究以5种不同生境比例的农田景观为对象,分析了不同生境比例下鸟类、天敌昆虫种群数量及其对主要害虫玉米蚜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和草蛉在非玉米田生境比例20%的农田景观中种群数量最多,而异色瓢虫在生境比例30%的农田景观中种群数量最多;生境比例为15%、20%、30%和40%的农田景观分别有利于涵养白头鹎和斑鸠、麻雀、喜鹊和家燕、戴胜;且玉米蚜累计数量以生境比例30%的农田景观最低。排除鸟类与天敌的笼罩试验发现,鸟类与天敌通过直接取食或者干扰生态位生境条件,对玉米蚜的控制效果明显,以非玉米生境比例为20%的农田景观可涵养更多的天敌昆虫和减少玉米蚜发生,提高农田景观对玉米害虫的生物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