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生物防治学报,今天是

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球毛壳菌促生防病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冯超红, 李丽娟, 张姣姣, 王俊美, 宋玉立, 李好海, 徐飞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4): 961-96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2.043
摘要452)      PDF(pc) (432KB)(6058)    收藏
球毛壳菌是植物常见的内生真菌,对多种植物病害有生防作用。本文从产生抗菌活性物质、促进植物生长、诱导植物抗性、生态位和营养物质竞争和重寄生作用等方面综述了球毛壳菌对植物病害的生防作用机理。阐明球毛壳菌在植物防病促生、土壤改良和秸秆降解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探讨了球毛壳菌规模化发酵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本研究将为促进球毛壳菌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玉米大斑病胁迫下球孢白僵菌对玉米植株的影响及定殖规律
隋丽, 路杨, 迟瑞凯, 赵宇, 张正坤, 李启云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4): 804-812.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5.008
摘要358)      PDF(pc) (1371KB)(1406)    收藏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中的定殖能力及其对玉米植株生长和抗病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灌根方式构建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玉米植株叶绿素、氮含量以及株高进行测定,评价球孢白僵菌对玉米的促生作用;通过人工接种玉米大斑病,探究球孢白僵菌定殖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抗性作用;采用球孢白僵菌菌落计数和荧光定量PCR等方法研究玉米植株受到玉米大斑病菌胁迫时,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扩散规律。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率为68.18%,定殖后能够对植株生长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能显著降低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率,接种玉米大斑病第21 d发病率降低46.67%。在玉米叶片受到大斑病菌侵染时,能够从根际土壤"招募"球孢白僵菌,使球孢白僵菌在叶片聚集,进而提高对病原微生物的抗性。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虫生真菌对植物病害的生防潜力,为虫生真菌在植物组织中定殖研究以及诱导抗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昆虫视觉系统和视觉蛋白现状及展望
唐艳红, 毕思言, 王晓迪, 马东方, 杨念婉, 郭建洋, 吕志创, 刘万学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3): 718-730.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5.004
摘要357)      PDF(pc) (1851KB)(6333)    收藏
昆虫具有发达和敏感的视觉系统,视蛋白是昆虫视觉的基本组成部分,视蛋白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视觉色素对不同波长光的敏感性。视蛋白基因的复制和分化是产生新的光色素敏感性主要机制,进而造成各种动物视觉系统的敏感性。本文以昆虫视觉系统和视觉蛋白为主题,从光感受器的类型、昆虫的色觉系统、视觉蛋白的分类、共表达现象、视觉蛋白基因的复制与缺失以及视觉蛋白生理作用方面的机制和研究状况等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农业生物多样性对农作物害虫生态调控的研究进展
闫雪影, 王慧, 张艳军, 赵建宁, 杨殿林, 张贵龙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3): 710-717.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5.003
摘要347)      PDF(pc) (393KB)(5652)    收藏
当前,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的背景下,使用农业生物多样性生态调控害虫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农业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和农作物害虫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现状,归纳了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害虫生态调控科学原理或学说,从非农生境对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其对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出发,在农田内、农田边界以及农田景观格局三个层次分析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生态调控作物害虫的方法及具体应用情况,最后提出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生态调控作物害虫的发展方向,为有效开展害虫生态调控提供知识原理和方法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我国设施园艺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策略
吴圣勇, 张梦迪, 徐进, 王恩东, 崔丽, 雷仲仁, 史晓斌, 谢学文, 王少丽, 王甦, 魏书军, 马中正, 何莉梅, 高玉林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5): 1169-1180.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1.022
摘要338)      PDF(pc) (476KB)(1501)    收藏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对促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和都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设施环境下病虫害发生特点,并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生物技术和科学用药等方面概述了病虫害防治技术,最后对设施园艺病虫害防治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设施园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昆虫病原线虫对暗黑鳃金龟的致病力
张彩铃, 王志敏, 王思雨, Ibrahim Osman, 李克斌, 张帅, 曹雅忠, 王森山, 尹姣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5): 1009-101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25
摘要301)      PDF(pc) (361KB)(575)    收藏
为了筛选防治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的优良昆虫病原线虫品系,本文通过室内生测,比较了7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对暗黑鳃金龟1龄末幼虫的致病力,并明确了其最佳侵染条件。生测结果表明,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对暗黑鳃金龟1龄末幼虫均有一定的致病力,其中樱桃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D26-6)对暗黑鳃金龟幼虫致病力最强,在处理9 d后,暗黑鳃金龟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到了100%。此外,温度、土壤湿度以及线虫施用剂量对D26-6线虫的致病力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侵染暗黑鳃金龟幼虫的适宜温度为25℃、适宜土壤含水量为18%;当暗黑鳃金龟幼虫与D26-6线虫比为1:100时,处理11 d后暗黑鳃金龟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可达到10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六斑月瓢虫生物生态学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唐良德, 臧连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3): 697-70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5.002
摘要298)      PDF(pc) (467KB)(3282)    收藏
六斑月瓢虫Cheilomenes sexmaculata (Fabricius)是我国农林生态系统中多种重要害虫的优势天敌昆虫,具有分布范围广、发生数量大、繁殖速率快、取食谱广、取食量大和抗逆性强等特点,因而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重要天敌昆虫,本文整理了40年来关于六斑月瓢虫的研究报道,从物种分类学、生物学特性、生物防治作用、人工饲养技术和杀虫剂的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六斑月瓢虫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其当前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我国微生物农药在粮食作物上应用回顾及发展建议
卓富彦, 张宏军, 刘万才, 张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4): 747-751.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9.001
摘要287)      PDF(pc) (334KB)(638)    收藏
微生物农药是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抓手,也是确保粮食作物增产减损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微生物农药在主要粮食作物上的应用面积为研究角度,分别从作物类型、应用区域等方面,总结回顾了2018年以来微生物农药的应用成效,探讨梳理了当前微生物农药及应用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并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推进思路,旨在为我国微生物农药的发展进步提供相应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海南首次发现一种新的三叶草斑潜蝇寄生蜂——斑潜蝇亮蝇茧蜂
邢秉琳, 古丽奴尔·阿哈买江, 吴少英, 彭正强, 杨磊, 吕宝乾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3): 740-746.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29
摘要286)      PDF(pc) (5611KB)(1010)    收藏
三叶草斑潜蝇是我国重大入侵害虫之一,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寄生蜂作为膜翅目昆虫的一大类群,在害虫生物防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此,笔者于2021年10—12月在海南省各市县开展三叶草斑潜蝇寄生蜂资源普查时发现一种新的三叶草斑潜蝇幼虫寄生蜂。通过形态学鉴定确定该蜂为膜翅目Hyrmenoptera茧蜂科Braconidae蝇茧蜂亚科Opiina亮蝇茧蜂属Phaedrotoma的一个在中国尚未报道的新种,并命名为斑潜蝇亮蝇茧蜂Phaedrotoma sp.2。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其与亮蝇茧蜂属寄生蜂聚为一类。本研究为后期三叶草斑潜蝇寄生蜂的人工扩繁打下基础,并有助于推动该蜂在田间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松褐天牛肿腿蜂不同产卵批次下寄生能力和子代发育情况
唐艳龙, 王丽娜, 陈燕, 康奎, 曾伯平, 杨忠岐, 魏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3): 499-506.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11.004
摘要283)      PDF(pc) (484KB)(869)    收藏
松褐天牛肿腿蜂属卵育型寄生蜂,雌蜂补充营养后卵巢开始发育,且雌蜂可多次产卵并寄生多头寄主。为明确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不同产卵批次下的寄生能力和子代发育情况差异,本研究测定了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在不同产卵寄生批次下的寄生率、寄生成功率、子代发育历期、子代数量和雄性比例等生活史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以麻天牛幼虫为寄主,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最多可完成4次寄生行为,85%的雌蜂能完成2次寄生,但仅有31%的雌蜂能完成3次寄生,可能完成4次寄生的雌蜂仅有4%。随着产卵批次的增加,母蜂寄生能力逐渐减弱。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不同产卵批次间其子代幼虫历期、蛹历期均差异显著,以第1批次最长,第4批次最短。不同的产卵批次间子代雌蜂数量、子代雄蜂数量均差异显著。第1和第2产卵批次中雌蜂平均数量为40.2头和35.1头,较后续产卵批次更多;这两个产卵批次育出雄蜂数量均少于10头。第3个产卵批次中子代雌蜂数量锐减,且雄蜂比例超过60%;第4批次时,子代全为雄性。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平均最大产雌数为80.6头。以上研究为松褐天牛肿腿蜂的人工繁育和利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E8,E10-12:OH对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增效作用
朱梦雅, 相会明, 李先伟, 吴东升, 吴宏坚, 马瑞燕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3): 560-566.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32
摘要276)      PDF(pc) (412KB)(770)    收藏
本文旨在明确不同剂量的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性信息素主成分E8, E10-12:OH对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增效作用,为梨小食心虫的监测及生物防治提供参考。通过田间诱捕试验和触角电位技术,探究了不同剂量的E8, E10-12:OH和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混配对梨小食心虫雄虫田间诱集效果及触角电位反应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种剂量E8, E10-12:OH均对梨小食心虫有引诱活性,但各剂量间诱集效果差异不显著;5种剂量E8, E10-12:OH与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混配处理的田间诱集效果均显著高于对照(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其中20 μg E8, E10-12:OH与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混配的诱捕量是对照的2.86倍;梨小食心虫雄虫对E8, E10-12:OH和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均随剂量增大而增强。E8, E10-12:OH可作为梨小食心虫引诱剂或性信息素的增效剂,提升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精准其种群发生动态监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Mrhox3影响罗伯茨绿僵菌产孢和抗逆能力的研究
张楠, 吴浩, 童友敏, 李晓娟, 黄勃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3): 523-532.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19
摘要271)      PDF(pc) (848KB)(613)    收藏
罗伯茨绿僵菌作为一种昆虫病原真菌,已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得到应用。Homeobox家族基因在真菌无性繁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在昆虫病原真菌中的功能尚不清楚。qRT-PCR结果显示homeobox家族基因Mrhox3在产孢阶段和分生孢子阶段高水平表达。通过基因敲除与回补研究其功能,结果表明敲除Mrhox3不影响菌株营养生长和致病性,但是显著降低菌株的产孢能力。进一步研究显示敲除Mrhox3显著下调关键调控因子abaAwetA等多个产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敲除Mrhox3促进分生孢子萌发,并显著增强分生孢子对紫外胁迫和热激胁迫的耐受力。本研究将为进一步揭示罗伯茨绿僵菌的产孢机制和分生孢子抗逆机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草地贪夜蛾卵寄生蜂——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
薛陶然, 潘 静, 刘丽红, 徐 腾, 黄 建, 何玉仙, 王竹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1): 1-.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1.026
摘要271)      PDF(pc) (471KB)(975)    收藏
夜蛾黑卵蜂是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重要卵期寄生蜂。为明确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现象,测定了夜蛾黑卵蜂对被同种自体(同一个体)或异体(不同个体)雌蜂寄生不同时间间隔后的寄主卵的识别能力,并研究了单头和多头雌蜂在不同寄主密度下的过寄生率。结果发现,无论自体或异体寄生识别,夜蛾黑卵蜂的过寄生率均为0。单头雌蜂在不同蜂卵比下寄生24 h后,寄主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百分比均小于100%,且每粒寄主卵内只有1头1龄幼虫。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充足条件下,当蜂卵比为1:100、2:200、4:400、6:600、8:800时,未被寄生的寄主卵的百分比分别为52.8%、67.2%、63.2%、53.6%和51.2%,含1头寄生蜂1龄幼虫的寄主卵的百分比分别为47.2%、32.8%、36.8%、46.4%和48.8%;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不足条件下,当蜂卵比为2:20、3:21、4:20、7:21、20:20时,夜蛾黑卵蜂的寄生率分别为60.0%、83.0%、95.0%、94.0%和96.0%,过寄生率分别为11.0%、38.0%、64.0%、73.0%和92.0%;单粒寄主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平均数量分别为0.4、0.6、1.1、1.3和2.1头,最大数量分别为3.0、4.0、5.0、6.0和12.0头。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具有自体和异体寄生识别能力;单头雌蜂的过寄生率与寄主数量无关;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充足的条件下,不会产生过寄生;但在寄主数量不足的条件下,随着蜂卵比升高,寄生率、过寄生率、单粒草地贪夜蛾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平均数和最大数均随之增加。蜂卵比为4:20时寄生率高,过寄生率低,内部竞争低,是较为合适的接蜂比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基于捕食性天敌资源的番茄潜叶蛾生物防控研究进展
罗涛涛, 阎姝彦, 曹梦宇, 张静航, 张桂芬, 万方浩, 张亚, 李涛, 刘双清, 张毅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4): 727-738.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2.039
摘要266)      PDF(pc) (432KB)(2185)    收藏
番茄潜叶蛾是一种世界范围的重大外来入侵物种,主要通过幼虫潜叶和蛀果危害番茄作物。自2017年入侵新疆伊犁以来,该虫已扩散蔓延至我国多个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并在多地暴发成灾,严重威胁我国番茄产业的生产。基于捕食性天敌资源的生物防治是当前番茄潜叶蛾综合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关于番茄潜叶蛾捕食性天敌资源研究现状的综述性论文较少。据此,本文系统梳理了全球范围内的番茄潜叶蛾捕食性天敌资源种类,概括了捕食性天敌对番茄潜叶蛾的捕食能力、取食番茄潜叶蛾后捕食性天敌的生命参数、化学农药对捕食性天敌防控番茄潜叶蛾的影响,分析了当前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番茄潜叶蛾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以求为我国番茄潜叶蛾生物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印楝素抑制基因转录导致棉铃虫幼虫蜕皮变态异常的分子机理
常彦鹏, 张博, 耿梓宸, 魏纪珍, 安世恒, 赵文丽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3): 550-55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15
摘要256)      PDF(pc) (1462KB)(978)    收藏
印楝素是一种对鳞翅目如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植物源农药。本研究采用室内毒力测定方法,荧光定量PCR(qRT-PCR)和代谢产物差异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饲喂印楝素后导致棉铃虫幼虫死亡的分子机理。首先统计分析了5龄和6龄棉铃虫幼虫饲喂不同浓度的印楝素后的表型、体质量、死亡率和化蛹率,结果表明印楝素导致棉铃虫幼虫体质量降低、死亡率升高和化蛹率降低。随后,通过qRT-PCR、酶活和内源物质含量测定,明确了印楝素抑制海藻糖的生物合成和分解,抑制20E下游基因转录表达,并降低了ATP含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印楝素通过抑制棉铃虫海藻糖的生物合成和分解,抑制20E信号通路基因转录,降低ATP产量,导致幼虫蜕皮变态失败,最终导致幼虫死亡。本研究对进一步探索印楝素导致棉铃虫死亡的机制和防治有害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六斑月瓢虫对柑橘木虱的捕食作用
何万财, 叶青青, 王飞凤, 胡玉伟, 刘金华, 毛熊兴, 张瑞峰, 王兴民, 邱宝利, 刘玉涛, 桑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3): 514-522.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5.001
摘要256)      PDF(pc) (449KB)(820)    收藏
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柑橘、脐橙等芸香科植物上的重要害虫,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 (Fabricius)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天敌昆虫。为了评价六斑月瓢虫对柑橘木虱的控害潜能,在室内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六斑月瓢虫的1龄、4龄幼虫和成虫对柑橘木虱的低龄、高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自身密度干扰反应。结果表明,六斑月瓢虫的幼虫和成虫对柑橘木虱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能较好地拟合Holling Ⅱ型圆盘方程。其中六斑月瓢虫1龄幼虫对柑橘木虱低龄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为55.55头/d、高龄若虫为66.66头/d;六斑月瓢虫4龄幼虫对柑橘木虱低龄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为500头/d、高龄若虫为200头/d、成虫为200头/d;六斑月瓢虫成虫对柑橘木虱低龄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为333.33头/d、高龄若虫为250头/d、成虫为125头/d。六斑月瓢虫对柑橘木虱的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而降低。由于捕食者自身密度的干扰,当柑橘木虱密度不变时随着六斑月瓢虫密度的增加,瓢虫单头捕食量减小、捕食效率降低、分摊竞争强度增大。本研究为田间应用六斑月瓢虫防治柑橘木虱,控制柑橘黄龙病的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拮抗姜瘟病内生细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效果研究
党柯柯, 彭俊伟, 孙阳, 谢子煜, 董元华, 李建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3): 585-593.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2.030
摘要252)      PDF(pc) (616KB)(1925)    收藏
姜瘟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土传细菌型病害,该病害严重制约生姜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对生姜根内细菌进行分离,初步筛选出7株青枯菌的拮抗细菌,经鉴定,所得拮抗细菌属于阿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 和印度假单胞菌Pseudomonas indica。拮抗细菌表现出较强的青枯菌拮抗活性,其代谢物对青枯菌的抑制率达到90%以上。同时,拮抗细菌表现出较强的铁竞争优势,其代谢物中嗜铁素含量显著高于青枯菌代谢物。盆栽试验发现,所筛选的拮抗细菌能够在生姜根内有效定殖,并显著降低生姜根际青枯菌密度,姜瘟病发病率由90.10%降至21.43%,具有良好的生防效果。该研究为生姜地区姜瘟病防治提供重要的微生物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贝莱斯芽胞杆菌SH-1471可湿性粉剂研制及其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申云鑫, 李铭刚, 施竹凤, 赵江源, 王楠, 李者芬, 杨明英, 陈齐斌, 杨佩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4): 904-91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2.040
摘要252)      PDF(pc) (461KB)(715)    收藏
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在微生物农药开发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对其可湿性粉剂(Wettable powder)的研发以及生产工艺优化,是推进其产业化、商业化的措施之一,且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现绿色防控具有重大意义。以贝莱斯芽胞杆菌SH-1471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筛选出对菌株SH-1471活性影响最小的载体和助剂及其复配比例。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定贝莱斯芽胞杆菌SH-1471 WP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经筛选确定贝莱斯芽胞杆菌SH-1471 WP的配方及配比为:以高岭土为载体的母粉87%、木质素磺酸钠2%、NNO 8%、黄原胶2%、抗坏血酸(VC)1%;所得制剂活菌数为2.5×1010 CFU/g、细度97%、润湿时间12 s、悬浮率88.6%、干燥减量1%、pH 7.1、杂菌率为0,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连续储藏试验结果表明:180 d 4℃下芽胞存活率达87.65%,25℃为82.45%;室内盆栽试验表明可显著降低番茄枯萎病的发病率,防治效果达93.7%。贝莱斯芽胞杆菌SH-1471 WP具有稳定性好、防效高等特点,在作物病害生物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贝莱斯芽胞杆菌Ba-0321抑菌机制分析及相关功能验证
李小杰, 邱睿, 刘畅, 姚晨虓, 白静科, 陈玉国, 李淑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4): 885-89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2.035
摘要246)      PDF(pc) (2615KB)(3420)    收藏
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Ba-0321是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的一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根际促生细菌,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菌株Ba-0321无菌滤液对烟草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疫霉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的抑制效果,采用二代illumina与三代Nanopore相结合的测序技术,对菌株Ba-032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基因组组装、基因功能注释及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预测等。结果表明,菌株Ba-0321无菌滤液对尖孢镰刀菌和疫霉菌均具有抑制效果,其中含有10%无菌滤液的培养基对两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较高,分别达57.38%和34.30%。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菌株Ba-0321基因组大小为4099109 bp,共有编码基因3897个,基因组测序数据提交至NCBI获得GenBank登录号为CP101904。在GO、COG和KEGG Pathway数据库中有大量编码酶类、萜类化合物、聚酮化合物代谢途径和参与防御机制相关基因被注释。利用anti-SMASH预测到13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编码Surfactin、Fengycin、difficidin、Bacillaene、Bacillibactin、Macrolactin H、Bacilysin等多种抑菌活性物质。通过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证实了Ba-0321菌株基因组中确实存在抑菌物质合成基因簇及防御机制相关基因。酶活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蛋白酶、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等抗性酶活性。本研究在基因组层面上解析了菌株Ba-0321的抑菌机制,为挖掘抑菌相关基因资源提供了分子基础,对该菌株的后续相关研究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拮抗酵母菌的筛选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赖呈纯, 赖恭梯, 陈冰星, 潘若, 阙秋霞, 车建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 (3): 594-606.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2.025
摘要243)      PDF(pc) (4325KB)(2141)    收藏
本研究以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为靶标菌,筛选获得2株拮抗酵母菌G17515和G31887,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鉴定为Starmerella bacillarisMeyerozyma caribbica(卡利比克迈耶氏酵母)。菌株G17515和G31887的培养温度为20 ℃~30 ℃(最佳培养温度为30 ℃),pH值为pH 5.0~7.0(最佳pH 6.0),NaCl浓度为0.1%~5%(最佳NaCl浓度为0.1%)。酵母菌G17515和G31887发酵液可以明显抑制葡萄灰霉病菌丝的生长,其抑制率分别为80.86%和69.05%,并且导致菌丝和孢子形态发生异常。离体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这2株酵母菌可显著抑制葡萄灰霉病菌斑的扩展,对葡萄叶片灰霉病抑制率分别为64.21%和57.22%,对果实灰霉病的生防效果分别为48.56%和77.13%。综上所述,S. bacillaris G17515和M. caribbica G31887对葡萄灰霉病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有望作为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菌株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