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生物防治学报,今天是
Email Alert
RSS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作者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草地贪夜蛾绿色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魏蕾, 聂莹, 李咏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5, 41 (
1
): 207-21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7.004
摘要
(
456
)
PDF(pc)
(530KB)(
3515
)
可视化
收藏
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属鳞翅目夜蛾科,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灾害性农业害虫。2019年1月入侵我国之初,采取应急化学药剂防控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如今草地贪夜蛾已在我国呈常态化周年发生态势,其防治工作必将是一场持久战。纵观世界虫害防治历史,使用化学药剂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而且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有关于草地贪夜蛾出现抗药性的报道。因此,为减少化学药剂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害虫抗药性产生的风险,我国急需将化学防治策略转变为绿色、高效、精准的可持续防控策略。农业农村部在分区治理策略和联防联控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生态和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底线的防治原则,这明确了我国可持续防控的主体方向。基于此,本文从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等角度详细阐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的技术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生物防治相关内容,并提出了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和破局瓶颈的思路,以期为我国草地贪夜蛾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
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贝莱斯芽胞杆菌HMB28023筛选及其抑菌物质
张晓云, 王雪美, 丛蓉, 陈秀叶, 鹿秀云, 李社增, 郭庆港, 马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5, 41 (
1
): 122-131.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5.02.005
摘要
(
376
)
PDF(pc)
(1041KB)(
763
)
可视化
收藏
葡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病害,但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微生物杀菌剂。本研究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了对源于番茄的灰葡萄孢菌表现较高拮抗活性的27株细菌的拮抗活性,发现同一细菌菌株对源于两种作物的灰葡萄孢菌的抑菌带和抑菌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进一步通过离体叶片试验、盆栽防病试验及田间防病试验筛选获得高效防治葡萄灰霉病的生防细菌HMB28023,田间防效达到74.3%。通过形态学、16S rDNA结合
gyr
A、
gyr
B、
rpo
B和
rpo
C多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
Bacillus velezensis
。离体叶片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液、无菌体上清液和菌体悬浮液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效均较好,分别为81.9%、75.1%和64.8%。通过色谱分离结合质谱分析,证明菌株HMB28023可以产生伊枯草菌素A(C
14
—C
15
)、丰产素(丰产素A(C
14
—C
17
)和丰产素B(C
16
—C
17
))及表面活性素(C
12
—C
16
)。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伊枯草菌素A和丰产素能够显著抑制葡萄灰霉菌的生长,并造成菌丝畸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
生防细菌Sneb2010的鉴定及其对甜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吴际, 朱晓峰, 王媛媛, 刘晓宇, 赵迪, 杨宁, 段玉玺, 范海燕, 陈立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6
): 1331-1346.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2.063
摘要
(
374
)
PDF(pc)
(5504KB)(
1023
)
可视化
收藏
甜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孢菌甜瓜专化型
Fusarium oxyporum
f. sp.
melonis
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害。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从688株细菌中筛选到1株对甜瓜枯萎病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细菌Sneb2010,抑制率为78.45%。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DNA和
gyrA
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贝莱斯芽胞杆菌
Bacillus velezensis
,菌株Sneb2010显著抑制甜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使病菌菌丝出现干瘪、皱缩、不规则突起及断裂等畸形现象,促进甜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产生蛋白酶且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对多种病原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温室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neb2010对甜瓜枯萎病防效达64.29%,病原菌数量降低47%。综上所述,贝莱斯芽胞杆菌Sneb2010可有效防治甜瓜枯萎病,为该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潜在生防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4.
寄主植物和温度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吐尔逊·阿合买提, 刘帅, 阿尔孜姑丽·肉孜, 王兵, 哈孜依, 贾尊尊, 丁新华, 付开赟, 李克梅, 郭文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6
): 1228-1236.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7.005
摘要
(
329
)
PDF(pc)
(475KB)(
581
)
可视化
收藏
截形叶螨
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分布广、食性杂、繁殖速度快、抗药性强和短期内易暴发等特点,使其成为一种为害严重且难防治的重要害螨,同时该螨也可作为一些天敌昆虫优质的天然饲料。本试验以截形叶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寄主植物和温度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截形叶螨在25 ℃、28 ℃、31 ℃和34 ℃下均可顺利完成世代发育,且该螨在28 ℃下,种群加倍时间(0.15)和内禀增长率(1.73)最短,净增殖率(80.26)及周限增长率(5.64)均大于其余3个温度,此温度下产卵期与25 ℃基本一致,但产卵量持续高于25 ℃;在取食8种寄主植物后,截形叶螨各螨态寿命及产卵前期均存在显著差异,并可在四季豆、玉米、茄子和辣椒4种寄主植物上存活繁殖,且繁殖后的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其中产卵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四季豆、玉米、茄子、辣椒、花生、番茄、棉花。截形叶螨在茄子和四季豆上产卵期基本相同,最长均可达到28 d,在辣椒上的产卵期最短,最长仅可产卵21 d。综上,截形叶螨最适合生长发育的温度及寄主植物分别为28 ℃和四季豆。本研究旨在筛选出截形叶螨室内繁育较适寄主植物和温度,以期为以叶螨为食天敌昆虫的饲养提供稳定的饲料来源,同时也为截形叶螨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5.
哈茨木霉M-17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及其对马铃薯干腐病的田间防效
王喜刚, 郭成瑾, 焦杨, 赵沛, 田静, 张丽荣, 沈瑞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6
): 1319-1330.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2.061
摘要
(
325
)
PDF(pc)
(576KB)(
1563
)
可视化
收藏
为将生防真菌哈茨木霉M-17研制成防治马铃薯干腐病的微生物杀菌剂,延长产品的货架期,本研究以哈茨木霉M-17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筛选及配方优化,获得哈茨木霉M-17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其组成为20%的厚垣孢子粉、68%的凹凸棒土为载体、4%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为润湿剂、7%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分散剂、1%抗坏血酸为紫外保护剂。该可湿性粉剂的厚垣孢子含量为3.1×10
8
cfu/g,润湿时间为56.5 s,孢子悬浮率为82.27%,pH为6.79,含水量为2.26%,98%能通过74 µm标准筛,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哈茨木霉M-17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可以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并对马铃薯干腐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达70.32%,增产率为19.03%。本研究为将哈茨木霉M-17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开发成防治马铃薯土传病害的微生物杀菌剂奠定了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6.
食蚜瘿蚊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作用
吴慧子, 黄纯杨, 温明霞, 张伟业, 于晓飞, 杨茂发, 张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6
): 1221-1227.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3.016
摘要
(
323
)
PDF(pc)
(406KB)(
960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食蚜瘿蚊对豌豆修尾蚜的控害能力,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食蚜瘿蚊1~3龄幼虫对豌豆修尾蚜1~2、3、4龄若蚜的捕食功能、种内干扰及其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食蚜瘿蚊1~3龄幼虫对不同龄期豌豆修尾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 Ⅱ型。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豌豆修尾蚜1~2龄若蚜捕食能力最强,为16.23头/d,对3龄若蚜、4龄若蚜次之,捕食能力分别为12.05、10.55头/d;食蚜瘿蚊1~3龄幼虫对豌豆修尾蚜1~2龄若蚜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9.24、24.88、22.57头/d;食蚜瘿蚊各龄期均偏好捕食1~2龄若蚜,选择系数
Q
分别为1.67、1.42和1.31。食蚜瘿蚊对豌豆修尾蚜的总捕食量随自身密度增大而增大,但单头捕食量和捕食作用率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大而下降,其捕食作用率
E
与自身密度
P
的关系模型分别为
E1
=0.2279
p
-0.519
、
E2
=0.2093
p
-0.550
、
E3
=0.2022
p
-0.527
。研究表明食蚜瘿蚊对豌豆修尾蚜各龄若蚜均有一定的控害能力,为食蚜瘿蚊对豌豆修尾蚜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7.
草原毛虫寄生性天敌寄蝇资源的调查与鉴定
阮小玉, 王沙沙, 来有鹏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5, 41 (
2
): 269-275.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7.006
摘要
(
309
)
PDF(pc)
(453KB)(
595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草原毛虫
Gynaephora qinghaiensis
寄生性天敌昆虫——寄蝇的种类与寄生形态,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分类和分子测序进行鉴定,自草原毛虫体内孵化出3种寄蝇:平庸金怯寄蝇
Gymnophryxe inconspicua
(Villeneuve,1924)、古毒蛾追寄蝇
Exonista laruarum
(Linnaeus,1758)和草毒蛾鬃堤寄蝇
Chetogenagynmephorae Chao
et shi,1987。其中平庸金怯寄蝇和古毒蛾追寄蝇属于该地区草原毛虫寄生天敌的优势种群。通过调查与统计草原毛虫体内的天敌寄生率发现寄蝇的寄生率总体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寄蝇主要寄生在7—8月的6龄和7龄草原毛虫体内。本试验在室内解剖发现单只草原毛虫身上寄生2~5只寄蝇幼虫不等。本研究旨在为草原毛虫的生物防治技术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寄生方式、寄生时期及寄生状态提供理论依据,对保护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草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8.
抗花生青枯菌的穿心莲内生真菌筛选及抑菌成分研究
黄瑾, 胡静雯, 丁妹, 杨帆, 罗文荣, 杜勤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5, 41 (
2
): 396-410.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5.02.028
摘要
(
305
)
PDF(pc)
(5856KB)(
1335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对花生青枯病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本研究采用牛津杯抑菌法,从穿心莲叶片内生真菌中筛选对花生青枯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
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基于形态学和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共培养试验探究其抑菌机理,采用LC-MS代谢组学分析该菌株发酵提取液中的抑菌成分并验证部分代谢物的抗花生青枯菌活性。结果表明,穿心莲内生真菌CXL-11发酵提取液的抑菌圈直径为19.08 mm,MIC值为0.625 mg/mL,该菌株为刺盘孢属菌
Colletotrichum
sp.;其发酵提取液可破坏花生青枯菌膜完整性、使菌体表面皱缩扭曲、并诱导活性氧积累造成氧化胁迫;抑菌活性物质以聚酮类、香豆素类为主,其中异龙胆黄素、佛手柑内酯、东莨菪素、东莨菪苷和七叶亭,均对花生青枯菌有一定抑菌作用,辅因子的生物合成途径是菌株CXL-11发挥抗青枯菌作用的关键途径。因此,穿心莲内生真菌CXL-11作为花生青枯病生防菌株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为天然抗菌剂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9.
小麦茎基腐病拮抗菌FCR-Y1的分离鉴定及其防病促生效果
朱文亭, 张梦宁, 赵培怡, 王子明, 施艳, 孙炳剑, 陈琳琳, 李洪连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5, 41 (
2
): 373-383.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5.02.027
摘要
(
298
)
PDF(pc)
(3702KB)(
779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假禾谷镰孢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在我国小麦主产区暴发成灾,为了分离筛选小麦茎基腐病拮抗菌,用于环境友好的病害防控。本研究通过平板稀释分离法和平板对峙试验,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假禾谷镰孢具有强且稳定抑制作用的细菌菌株FCR-Y1。该菌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芽胞杆菌一致,且其16S rRNA和
gyrA
基因序列与枯草芽胞杆菌聚在同一分支,因此将其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抑菌谱测定结果显示,菌株FCR-Y1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室内盆栽试验显示,菌株FCR-Y1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均超过60%,并能显著促进小麦的株高和鲜重。此外,FCR-Y1菌液能有效抑制假禾谷镰孢分生孢子的萌发,其发酵滤液的水溶性萃取物中含有丰富的抑菌物质。本研究表明,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的枯草芽胞杆菌FCR-Y1在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控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0.
中草药与亚磷酸钾复配对苹果叶部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对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柳建伟, 魏江文, 吴宜亭, 李金峰, 赵智慧, 史广亮, 姜延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6
): 1366-137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2.062
摘要
(
297
)
PDF(pc)
(412KB)(
985
)
可视化
收藏
苹果锈病和黑星病是严重危害苹果生产的叶部病害。为发展苹果叶部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本研究评价了中草药与亚磷酸钾复配对苹果锈病和黑星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苹果叶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草药与亚磷酸钾复配处理后14、28 d对苹果锈病的防效为61.65%和73.00%,对苹果黑星病的防效分别为90.91%和98.85%,与化学农药10%苯醚甲环唑防治效果相当,同时可减少中草药和亚磷酸钾用量10%和24.92%,减量增效作用明显。复配处理能增加苹果叶片面积、厚度、鲜重、干重以及叶绿素和氨基酸含量,防御酶SOD、PPO、CAT、PAL和LOX活性明显增强,较对照分别上升83.73%、503.45%、109.26%、116.01%和320%。因此,中草药与亚磷酸钾复配能够有效控制苹果锈病和黑星病的发生,提高苹果树抗病性,在苹果叶部病害的绿色防控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1.
金龟子绿僵菌和蜡蚧轮枝菌共培养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侵染活性和防治效果
黄鹏, 张杰, 姚锦爱, 余德亿, 侯翔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6
): 1267-127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11.013
摘要
(
294
)
PDF(pc)
(2687KB)(
522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金龟子绿僵菌FM-03和蜡蚧轮枝菌LL-01共培养对检疫性害虫石蒜绵粉蚧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本研究评估2种菌株间的亲和性,测定它们共培养的产孢量和生物量及其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侵染活性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FM-03和LL-01之间的亲和性强,共培养时能够正常生长且无明显的拮抗作用。2种菌株以2:3接种配比共培养的物质积累和杀虫活性均达到了最佳水平且显著高于单菌株培养,共培养10 d后总产孢量和生物量分别达5.53×10
10
孢子/mL和0.72 g,其中菌株FM-03和LL-01的产孢量比例分别为49.34%和50.66%;室内侵染石蒜绵粉蚧10 d后的LC
50
为2.84×10
4
孢子/mL,1.00×10
8
孢子/mL处理的累计致死率、复合侵染比例和LT
50
分别为97.73%、67.01%和3.63 d;此外,该配比1.00×10
8
孢子/mL处理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防治效果和复合侵染比例也随试验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喷施12 d后分别达86.14%和60.17%。可见,菌株FM-03和LL-01以适宜的接菌配比共培养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可用于复合生防菌剂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2.
蜂花粉摄入对中华通草蛉成虫繁殖适度和子代种群增长的影响
李扶林, 宋京荣, 郭丽安, 张敏, 张鹏九, 禾丽菲, 杨静, 高越, 刘中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6
): 1237-1242.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11.002
摘要
(
289
)
PDF(pc)
(427KB)(
787
)
可视化
收藏
为优化中华通草蛉室内饲养技术和室内种群复壮,研究了不同植物来源的蜂花粉对中华通草蛉繁殖力及子代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通草蛉成虫取食茶花蜂花粉后产卵前期延长至6.00 d,平均单雌产卵总量达到228.30粒,与对照相比(5.00 d和113.90粒)显著增加。取食玉米蜂花粉时,单雌产卵总量平均为216.10粒,与茶花蜂花粉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油菜蜂花粉处理则导致雌成虫寿命显著缩短至12.20 d。在子代生长发育方面,三种蜂花粉处理下子代幼虫发育历期均显著缩短,且茶花和玉米蜂花粉处理下的子代茧重显著大于油菜蜂花粉处理。同时,茶花和玉米蜂花粉显著提升子代成虫的产卵总量和寿命。其中,单雌产卵总量由对照的116.80粒分别增加至275.70粒和253.40粒,而雌成虫寿命则由20.45 d延长至23.35 d和25.70 d。此外,茶花和玉米蜂花粉处理后,子代种群的净繁殖率(
R
0
)由对照的29.63显著增加至63.42和61.35,内禀增长力(
r
m
)和周限增长率(
λ
)则由对照的0.09、1.10增加至0.12、1.12和0.11、1.12,而种群加倍时间(
D
t
)则分别为5.94 d和6.08 d,显著短于对照组7.25 d。综上所述,中华通草蛉成虫期取食玉米蜂花粉和茶花蜂花粉可以促进其生殖力和子代种群增长。研究结果为提升中华通草蛉室内扩繁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3.
武夷菌素与嘧菌环胺复配防治葡萄灰霉病
张晓翠, 许春丽, 周倩影, 廖玙彤, 施李鸣, 葛蓓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5, 41 (
1
): 156-16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5.02.004
摘要
(
288
)
PDF(pc)
(2563KB)(
558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农药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与化学药剂混用可以实现化学药剂减量以及防效增加。本文筛选出武夷菌素与嘧菌环胺的增效复配组合,并测定了最佳复配条件下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发育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评价了葡萄灰霉菌离体叶片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武夷菌素与嘧菌环胺配比体积为9:1时增效作用最显著,毒性比为1.678。复配增效组合导致灰霉菌菌丝不规则膨大、扭曲,显著抑制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增效组合对在离体叶片和果实上的葡萄灰霉病防治效果达75.19%和66.67%,与单剂相比防效分别增加了16.53%~26.35%和19.05%~30.16%。本研究为武夷菌素与嘧菌环胺复配提高葡萄灰霉病的防效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葡萄灰霉病的高效、绿色的防控提供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4.
根及根茎类中药材根腐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肖欧丽, 王佳乐, 陈捷胤, 戴小枫, 孔志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5, 41 (
3
): 511-51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5.02.037
摘要
(
282
)
PDF(pc)
(976KB)(
856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药用植物野生资源的匮乏和市场需求量的增大,集约化栽培的药用植物已成为市场的主导。而在单一集约化的大规模栽培中,受土壤环境劣变、根际微生物群落失衡、化感自毒物质的积累等多方面的影响,根腐病已成为根及根茎类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病害。该病发生率高且防治难度大,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微生物生防菌剂在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为中药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和广阔前景。本文对根及根茎类中药材的根腐病拮抗微生物及其生物防治机理研究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根及根茎类中药材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5.
高温处理对两种瓢虫的影响及防治设施辣椒桃蚜效果评价
伍兴隆, 张景荣, 宋占锋, 刘玉珊, 雍艳萍, 李思翰, 闫振鹏, 杨明禄, 蒲德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5, 41 (
1
): 7-1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7.012
摘要
(
272
)
PDF(pc)
(430KB)(
505
)
可视化
收藏
蚜虫是设施蔬菜上的重要害虫,生产上主要依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通过释放瓢虫防治蚜虫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但是可能会受到设施高温环境的影响。本文运用高温处理的两种瓢虫,研究其存活率、产卵量和对设施辣椒桃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在变温25℃/37℃可以正常繁殖,在恒温37℃条件下无法繁殖;多异瓢虫在恒温37℃和变温25℃/37℃均能正常繁殖。辣椒桃蚜
Myzus persicae
发生量自6月初开始呈上升趋势,7月下旬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七星瓢虫经过变温25℃/37℃预处理后,卵的孵化率为46.8%(恒温25℃饲养的孵化率为88.3%),释放后30 d对辣椒桃蚜的防治效果为88.5%(恒温25℃饲养的防治效果为69.0%);多异瓢虫经过变温25℃/37℃和恒温37℃预处理其卵的孵化率分别为85.3%和43.03%(恒温25℃饲养的孵化率为79.1%),释放后30 d对辣椒桃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8%和77.6%(恒温25℃饲养的防治效果为96.7%)。本研究表明,两种瓢虫均对37℃高温具有较高的适应和繁殖能力,均可应用于防治设施辣椒桃蚜,多异瓢虫相对于七星瓢虫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强,对设施辣椒桃蚜的防治效果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6.
中国和美国微生物农药登记情况比较分析
李永华, 王欣芳, 张玮, 刘梅, 王晨芳, 王训成, 燕继晔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6
): 1386-1397.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2.068
摘要
(
265
)
PDF(pc)
(2685KB)(
855
)
可视化
收藏
微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风险、选择性强、绿色环保等特点,成为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获得登记的微生物农药活性成分显示,我国获得登记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类微生物农药活性成分总数为45个,占美国获得登记活性成分数量的35.43%,其中细菌类占30.00%,真菌类占26.67%,病毒类数量一致;我国登记活性成分共涉及39个种和亚种,占美国的55.71%,细菌类占59.26%,真菌类占34.38%,病毒类占109.09%;两国中只在一国获得登记的差异种和亚种中,我国有19个,占美国的38.00%,细菌占42.11%,真菌占8.70%,病毒为112.50%。以期为我国微生物农药领域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7.
不同光周期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及生殖行为的影响
潘纪龙, 孙清明, 苏宏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6
): 1302-130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3.010
摘要
(
263
)
PDF(pc)
(442KB)(
397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光周期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生殖行为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的光周期(12L:12D、16L:8D、20L:4D)对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及生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时间20 h时,甜菜夜蛾的卵孵化率仅为74.0%,幼虫历期缩短至11.5 d,幼虫存活率降低至57.8%,化蛹率仅为57.8%,蛹重减轻至0.1905 g及成虫寿命缩短至6.3 d。在雌雄比1:1的条件下连续观察7个暗期,发现在第3暗期中,12 h光照下的甜菜夜蛾求偶起始时间距暗期时长(212.4 min)是20 h光照下(51.4 min)的4倍;光周期12L:12D、16L:8D和20L:4D下的总求偶次数分别为47.7次、37.9次和25.5次,三种处理相互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交配起始时间会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缩短或减少;12 h光照下的产卵量(855.0)约为20 h光照下产卵量(301.6)的2.5倍。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光周期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的影响,可为甜菜夜蛾的室内人工繁育及田间绿色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8.
螟黄赤眼蜂对真空保鲜米蛾卵的搜寻和寄生行为研究
梅文浩, 李欢, 范睿, 朱文雅, 王怡, 马瑞燕, 张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6
): 1422-142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2.065
摘要
(
262
)
PDF(pc)
(778KB)(
352
)
可视化
收藏
米蛾卵是螟黄赤眼蜂室内繁育的优良中间寄主,其保存方式与保存时间会影响赤眼蜂对卵粒的选择偏好。本试验借助体视显微镜和视频采集系统观察记录螟黄赤眼蜂对常规冷藏以及真空包装兼低温冷藏米蛾卵的搜寻和寄生行为。结果显示,当保存时间为0、3、6和9 d时,赤眼蜂对米蛾卵所在区域的进出次数较少,且在6 d时的总寄生卵数和单次寄生卵数均最高,分别为7.65粒和6.44粒;25 d时进出次数最多,但总寄生卵数和单次寄生卵数最低,分别为4.00粒和1.08粒。当保存时间为15、20和25 d时,赤眼蜂在真空包装兼低温冷藏活卵上的检测时间和寄生时间相对较长,且寄生卵数较多,其中15 d时检测时间和寄生卵数分别为20.37 s和2.24粒;20 d时寄生时间和寄生卵数分别为50.27 s和1.95粒;25 d时寄生卵数为1.70粒。当寄生次数为0~11次时,在同一寄生次数下赤眼蜂对不同保存方式卵的寄生比例无显著差异;12和13次时,偏好选择真空包装兼低温冷藏活卵。研究表明,赤眼蜂对米蛾卵的搜寻效率整体随着保存时间的增长而降低。当保存时间较长时,赤眼蜂偏好寄生真空包装兼低温冷藏的活卵。相较于常规冷藏,真空包装兼低温冷藏可作为米蛾卵货架期延长的一种新型保存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9.
圆果大赤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和二斑叶螨的捕食能力
李梦蝶, 唐洋, 李坤, 王佳华, 李亦松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5, 41 (
1
): 15-23.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7.001
摘要
(
256
)
PDF(pc)
(422KB)(
533
)
可视化
收藏
土耳其斯坦叶螨
Tetranychus turkestani
(Ugarov
et
Nikolski)和二斑叶螨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为害棉花的主要害螨。圆果大赤螨
Anystis baccarum
(Linnaeus)是农林害虫和害螨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为明确圆果大赤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二斑叶螨的捕食作用和生物防治潜能,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圆果大赤螨对两种叶螨各螨态的捕食选择性、捕食功能反应及圆果大赤螨自身密度对其捕食的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圆果大赤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和二斑叶螨的幼螨、若螨具有嗜食性(
Q
> 1),选择系数
Q
分别为1.87、1.04和1.79、1.12。圆果大赤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和二斑叶螨各螨态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和二斑叶螨幼螨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效能
a
/
T
h
值分别为18.751和25.391;对若螨的捕食能力次之,
a
/
T
h
值分别为9.182和10.919;圆果大赤螨对二斑叶螨幼螨、若螨的
a
/
T
h
值大于土耳其斯坦叶螨,分别高出了35.4%和18.9%;圆果大赤螨对二斑叶螨幼螨、若螨的最大日捕食量1/
T
h
值(43.478、27.029)大于土耳其斯坦叶螨(35.718、22.727),分别高出了21.7%和18.9%。综合比较圆果大赤螨对两种叶螨的
a
/
T
h
、1/
T
h
值可看出,圆果大赤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能力强于土耳其斯坦叶螨。圆果大赤螨在捕食两种叶螨时,均存在较强的自身干扰反应和竞争作用,且捕食土耳其斯坦叶螨的种内干扰效应更大。综上所述,圆果大赤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和二斑叶螨有较好的捕食能力,是可开发繁殖的生物防治天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0.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拮抗菌ZY1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杨玉文, 刘德华, 王成梁, 孟永红, 关巍, 赵廷昌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6
): 1430-1438.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2.064
摘要
(
253
)
PDF(pc)
(1629KB)(
418
)
可视化
收藏
在辣椒叶片中分离到一株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菌株ZY1。通过形态特征观察、Biolog测定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菌株ZY1为贝莱斯芽胞杆菌
Bacillus velezensis
。对菌株ZY1的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菌株ZY1在pH 5~9和NaCl浓度2%~7%条件下均能够生长,25 ℃~40 ℃为最适生长温度。通过抑菌实验分析,拮抗菌ZY1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I组菌株pslb65和II组菌株Aac5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酶学试验结果表明,菌株ZY1能够产生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和淀粉酶等代谢物质。同时,该菌株还具有解磷和产氨能力。本文首次报道了一株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具有抗菌作用的贝莱斯芽胞杆菌ZY1,该菌为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生物防治以及土壤改良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