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生物防治学报,今天是
Email Alert
RSS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作者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我国设施园艺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策略
吴圣勇, 张梦迪, 徐进, 王恩东, 崔丽, 雷仲仁, 史晓斌, 谢学文, 王少丽, 王甦, 魏书军, 马中正, 何莉梅, 高玉林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5
): 1169-1180.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1.022
摘要
(
338
)
PDF(pc)
(476KB)(
1501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对促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和都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设施环境下病虫害发生特点,并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生物技术和科学用药等方面概述了病虫害防治技术,最后对设施园艺病虫害防治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设施园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
昆虫病原线虫对暗黑鳃金龟的致病力
张彩铃, 王志敏, 王思雨, Ibrahim Osman, 李克斌, 张帅, 曹雅忠, 王森山, 尹姣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5
): 1009-101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25
摘要
(
301
)
PDF(pc)
(361KB)(
575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防治暗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parallela
的优良昆虫病原线虫品系,本文通过室内生测,比较了7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对暗黑鳃金龟1龄末幼虫的致病力,并明确了其最佳侵染条件。生测结果表明,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对暗黑鳃金龟1龄末幼虫均有一定的致病力,其中樱桃异小杆线虫
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D26-6)对暗黑鳃金龟幼虫致病力最强,在处理9 d后,暗黑鳃金龟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到了100%。此外,温度、土壤湿度以及线虫施用剂量对D26-6线虫的致病力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侵染暗黑鳃金龟幼虫的适宜温度为25℃、适宜土壤含水量为18%;当暗黑鳃金龟幼虫与D26-6线虫比为1:100时,处理11 d后暗黑鳃金龟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可达到10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
基于捕食性天敌资源的番茄潜叶蛾生物防控研究进展
罗涛涛, 阎姝彦, 曹梦宇, 张静航, 张桂芬, 万方浩, 张亚, 李涛, 刘双清, 张毅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4
): 727-738.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2.039
摘要
(
266
)
PDF(pc)
(432KB)(
2185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潜叶蛾是一种世界范围的重大外来入侵物种,主要通过幼虫潜叶和蛀果危害番茄作物。自2017年入侵新疆伊犁以来,该虫已扩散蔓延至我国多个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并在多地暴发成灾,严重威胁我国番茄产业的生产。基于捕食性天敌资源的生物防治是当前番茄潜叶蛾综合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关于番茄潜叶蛾捕食性天敌资源研究现状的综述性论文较少。据此,本文系统梳理了全球范围内的番茄潜叶蛾捕食性天敌资源种类,概括了捕食性天敌对番茄潜叶蛾的捕食能力、取食番茄潜叶蛾后捕食性天敌的生命参数、化学农药对捕食性天敌防控番茄潜叶蛾的影响,分析了当前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番茄潜叶蛾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以求为我国番茄潜叶蛾生物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4.
生防细菌Sneb2010的鉴定及其对甜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吴际, 朱晓峰, 王媛媛, 刘晓宇, 赵迪, 杨宁, 段玉玺, 范海燕, 陈立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6
): 1331-1346.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2.063
摘要
(
236
)
PDF(pc)
(5504KB)(
184
)
可视化
收藏
甜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孢菌甜瓜专化型
Fusarium oxyporum
f. sp.
melonis
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害。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从688株细菌中筛选到1株对甜瓜枯萎病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细菌Sneb2010,抑制率为78.45%。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DNA和
gyrA
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贝莱斯芽胞杆菌
Bacillus velezensis
,菌株Sneb2010显著抑制甜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使病菌菌丝出现干瘪、皱缩、不规则突起及断裂等畸形现象,促进甜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产生蛋白酶且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对多种病原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温室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neb2010对甜瓜枯萎病防效达64.29%,病原菌数量降低47%。综上所述,贝莱斯芽胞杆菌Sneb2010可有效防治甜瓜枯萎病,为该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潜在生防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5.
2013—2022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卓富彦, 陈学新, 夏玉先, 傅强, 王甦, 徐红星, 胡飞, 张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5
): 1207-1213.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11.011
摘要
(
194
)
PDF(pc)
(416KB)(
188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病虫害防治直接关系着粮食稳产增产。本文在对2013年至2022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的分析基础上,总结回顾了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和特点、发生面积和为害损失等情况,分类梳理了水稻病虫害防治面积、挽回损失以及主要措施应用等防控概况,尤其是针对近年来生态调控、天敌保护和利用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总结,同时分别从技术覆盖、内容集成等角度分析探讨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成效,并对下一步绿色防控工作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旨在为我国未来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相应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6.
食蚜瘿蚊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作用
吴慧子, 黄纯杨, 温明霞, 张伟业, 于晓飞, 杨茂发, 张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6
): 1221-1227.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3.016
摘要
(
190
)
PDF(pc)
(406KB)(
282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食蚜瘿蚊对豌豆修尾蚜的控害能力,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食蚜瘿蚊1~3龄幼虫对豌豆修尾蚜1~2、3、4龄若蚜的捕食功能、种内干扰及其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食蚜瘿蚊1~3龄幼虫对不同龄期豌豆修尾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 Ⅱ型。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豌豆修尾蚜1~2龄若蚜捕食能力最强,为16.23头/d,对3龄若蚜、4龄若蚜次之,捕食能力分别为12.05、10.55头/d;食蚜瘿蚊1~3龄幼虫对豌豆修尾蚜1~2龄若蚜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9.24、24.88、22.57头/d;食蚜瘿蚊各龄期均偏好捕食1~2龄若蚜,选择系数
Q
分别为1.67、1.42和1.31。食蚜瘿蚊对豌豆修尾蚜的总捕食量随自身密度增大而增大,但单头捕食量和捕食作用率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大而下降,其捕食作用率
E
与自身密度
P
的关系模型分别为
E1
=0.2279
p
-0.519
、
E2
=0.2093
p
-0.550
、
E3
=0.2022
p
-0.527
。研究表明食蚜瘿蚊对豌豆修尾蚜各龄若蚜均有一定的控害能力,为食蚜瘿蚊对豌豆修尾蚜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7.
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日龄对其子代发育和数量的影响
王丽娜, 唐艳龙, 康奎, 魏可, 王小艺, 杨忠岐, 张彦龙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5
): 969-976.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3.002
摘要
(
187
)
PDF(pc)
(409KB)(
278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松褐天牛肿腿蜂
Sclerodermus alternatusi
雌蜂日龄对其子代发育和数量的影响,本研究将羽化后的雌蜂置于常温条件下,每隔15 d选取健康活跃的雌蜂按蜂虫比1:1接于麻竖毛天牛
Thyestilla gebleri
幼虫体上,分析比较各组处理中子代蜂的发育历期、数量及性比等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均随雌蜂日龄的增加而降低,但差异不显著。不同日龄下,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的产卵前期、子代幼虫历期、子代蛹历期和卵-蛹历期均差异显著;随雌蜂日龄增加,其子代幼虫历期和卵-蛹历期呈增加趋势,子代卵历期差异不显著。不同日龄下松褐天牛肿腿蜂子代雌蜂数和子代蜂总数差异显著,两者均以15日龄最多,分别为43.21头/寄主和47.21头/寄主,但与1日龄、30日龄和45日龄差异不显著,60日龄才显著下降,仅26.12头/寄主和28.88头/寄主。子代雄蜂数差异不显著,平均2~4头/寄主,均显著少于雌蜂数。不同日龄下松褐天牛肿腿蜂子代雄性比均低于10%,显示典型的偏雌性比,其子代雌蜂有翅率随日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均低于20%。结果表明,常温下,松褐天牛肿腿蜂羽化后45 d内可维持高效的寄生效率和子代产出量,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为松褐天牛肿腿蜂的繁育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8.
蜂花粉摄入对中华通草蛉成虫繁殖适度和子代种群增长的影响
李扶林, 宋京荣, 郭丽安, 张敏, 张鹏九, 禾丽菲, 杨静, 高越, 刘中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6
): 1237-1242.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11.002
摘要
(
181
)
PDF(pc)
(427KB)(
108
)
可视化
收藏
为优化中华通草蛉室内饲养技术和室内种群复壮,研究了不同植物来源的蜂花粉对中华通草蛉繁殖力及子代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通草蛉成虫取食茶花蜂花粉后产卵前期延长至6.00 d,平均单雌产卵总量达到228.30粒,与对照相比(5.00 d和113.90粒)显著增加。取食玉米蜂花粉时,单雌产卵总量平均为216.10粒,与茶花蜂花粉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油菜蜂花粉处理则导致雌成虫寿命显著缩短至12.20 d。在子代生长发育方面,三种蜂花粉处理下子代幼虫发育历期均显著缩短,且茶花和玉米蜂花粉处理下的子代茧重显著大于油菜蜂花粉处理。同时,茶花和玉米蜂花粉显著提升子代成虫的产卵总量和寿命。其中,单雌产卵总量由对照的116.80粒分别增加至275.70粒和253.40粒,而雌成虫寿命则由20.45 d延长至23.35 d和25.70 d。此外,茶花和玉米蜂花粉处理后,子代种群的净繁殖率(
R
0
)由对照的29.63显著增加至63.42和61.35,内禀增长力(
r
m
)和周限增长率(
λ
)则由对照的0.09、1.10增加至0.12、1.12和0.11、1.12,而种群加倍时间(
D
t
)则分别为5.94 d和6.08 d,显著短于对照组7.25 d。综上所述,中华通草蛉成虫期取食玉米蜂花粉和茶花蜂花粉可以促进其生殖力和子代种群增长。研究结果为提升中华通草蛉室内扩繁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9.
多异瓢虫对番茄潜叶蛾的捕食功能反应
帕提玛·乌木尔汗, 马召, 阿卜力孜·塔伊尔, 王思佳, 王惠卿, 付文君, 马德英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4
): 787-792.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5.003
摘要
(
176
)
PDF(pc)
(387KB)(
245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新疆优势捕食性天敌多异瓢虫成虫对番茄潜叶蛾的控害潜能,本文研究了其对番茄潜叶蛾1龄、2龄和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多异瓢虫成虫对番茄潜叶蛾1龄、2龄和3龄幼虫的日捕食量分别是66.33头、60.00头和40.33头,表现出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多异瓢虫成虫的捕食数量下降的趋势。多异瓢虫成虫对番茄潜叶蛾1、2、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圆盘方程,其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454.55头、161.29头、81.97头,多异瓢虫成虫对番茄潜叶蛾的搜寻效应随着番茄潜叶蛾幼虫密度、龄期的增大而降低,多异瓢虫对番茄潜叶蛾1、2、3龄幼虫的最大搜寻效应分别是0.7376、0.7107、0.5303。表明多异瓢虫对番茄潜叶蛾1龄、2龄和3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番茄潜叶蛾幼虫,因此可以将多异瓢虫作为番茄潜叶蛾的生物防治材料进一步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0.
哈茨木霉M-17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及其对马铃薯干腐病的田间防效
王喜刚, 郭成瑾, 焦杨, 赵沛, 田静, 张丽荣, 沈瑞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6
): 1319-1330.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2.061
摘要
(
165
)
PDF(pc)
(576KB)(
461
)
可视化
收藏
为将生防真菌哈茨木霉M-17研制成防治马铃薯干腐病的微生物杀菌剂,延长产品的货架期,本研究以哈茨木霉M-17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筛选及配方优化,获得哈茨木霉M-17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其组成为20%的厚垣孢子粉、68%的凹凸棒土为载体、4%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为润湿剂、7%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分散剂、1%抗坏血酸为紫外保护剂。该可湿性粉剂的厚垣孢子含量为3.1×10
8
cfu/g,润湿时间为56.5 s,孢子悬浮率为82.27%,pH为6.79,含水量为2.26%,98%能通过74 µm标准筛,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哈茨木霉M-17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可以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并对马铃薯干腐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达70.32%,增产率为19.03%。本研究为将哈茨木霉M-17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开发成防治马铃薯土传病害的微生物杀菌剂奠定了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1.
金龟子绿僵菌和蜡蚧轮枝菌共培养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侵染活性和防治效果
黄鹏, 张杰, 姚锦爱, 余德亿, 侯翔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6
): 1267-1274.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11.013
摘要
(
162
)
PDF(pc)
(2687KB)(
120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金龟子绿僵菌FM-03和蜡蚧轮枝菌LL-01共培养对检疫性害虫石蒜绵粉蚧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本研究评估2种菌株间的亲和性,测定它们共培养的产孢量和生物量及其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侵染活性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FM-03和LL-01之间的亲和性强,共培养时能够正常生长且无明显的拮抗作用。2种菌株以2:3接种配比共培养的物质积累和杀虫活性均达到了最佳水平且显著高于单菌株培养,共培养10 d后总产孢量和生物量分别达5.53×10
10
孢子/mL和0.72 g,其中菌株FM-03和LL-01的产孢量比例分别为49.34%和50.66%;室内侵染石蒜绵粉蚧10 d后的LC
50
为2.84×10
4
孢子/mL,1.00×10
8
孢子/mL处理的累计致死率、复合侵染比例和LT
50
分别为97.73%、67.01%和3.63 d;此外,该配比1.00×10
8
孢子/mL处理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防治效果和复合侵染比例也随试验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喷施12 d后分别达86.14%和60.17%。可见,菌株FM-03和LL-01以适宜的接菌配比共培养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可用于复合生防菌剂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2.
不同光周期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及生殖行为的影响
潘纪龙, 孙清明, 苏宏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6
): 1302-130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3.010
摘要
(
159
)
PDF(pc)
(442KB)(
86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光周期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生殖行为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的光周期(12L:12D、16L:8D、20L:4D)对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及生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时间20 h时,甜菜夜蛾的卵孵化率仅为74.0%,幼虫历期缩短至11.5 d,幼虫存活率降低至57.8%,化蛹率仅为57.8%,蛹重减轻至0.1905 g及成虫寿命缩短至6.3 d。在雌雄比1:1的条件下连续观察7个暗期,发现在第3暗期中,12 h光照下的甜菜夜蛾求偶起始时间距暗期时长(212.4 min)是20 h光照下(51.4 min)的4倍;光周期12L:12D、16L:8D和20L:4D下的总求偶次数分别为47.7次、37.9次和25.5次,三种处理相互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交配起始时间会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缩短或减少;12 h光照下的产卵量(855.0)约为20 h光照下产卵量(301.6)的2.5倍。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光周期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的影响,可为甜菜夜蛾的室内人工繁育及田间绿色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3.
77种植物提取物杀虫活性初步研究
杨学涛, 王秀平, 彭飞, 程才红, 吴圣勇, 解海翠, 杨越冬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5
): 987-99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11.014
摘要
(
159
)
PDF(pc)
(451KB)(
526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39科77种植物的杀虫活性,本研究采用叶碟喷雾法、浸渍法和喷雾法,分别测定了植物乙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西花蓟马和麦长管蚜的杀虫活性,进一步测定了杀虫活性较高的植物对二斑叶螨、西花蓟马和麦长管蚜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在1 g/mL的供试剂量下,颠茄、蟛蜞菊、咽喉草、菝葜、沙棘、石竹、凌霄花、山佩兰8种植物对二斑叶螨的72 h校正死亡率较高,均在70%以上; LC
50
分别为254、297、413、424、428、553、663、725 mg/mL;颠茄、蟛蜞菊对西花蓟马的72 h校正死亡率均在80%以上,其LC
50
分别是272、306 mg/mL;菝葜、咽喉草、沙棘、羊角蒿、凌霄花和山佩兰对西花蓟马72 h的校正死亡率在70%~80%,其LC
50
分别为446、485、523、563、710、712 mg/mL;虎杖、颠茄、牛叠肚、地肤子、狼毒5种植物对麦长管蚜72 h的校正死亡率在70%以上,其LC
50
分别为281、336、540、657、730 mg/mL。因此,颠茄、虎杖、蟛蜞菊、菝葜等植物对不同供试昆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较高,表现出良好的杀虫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4.
微生物种衣剂的研制及其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效评价
郭宁, 马红霞, 张海剑, 石洁, 刘树森, 孙华, 郑晓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5
): 1054-1065.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2.046
摘要
(
159
)
PDF(pc)
(3119KB)(
164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平板对峙、种子发芽性状和室内盆栽试验,筛选对玉米茎腐病防效优良的木霉菌株,通过助剂理化性质测定、生物相容性分析及正交试验,明确助剂种类、用量和最佳组合,研制生物种衣剂,并进行玉米茎腐病防效验证。结果表明:从实验室保存的109株木霉中,筛选到17株木霉对禾谷镰孢具有较好拮抗活性,抑制率均>70%,6株木霉菌株对苗期茎腐病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80.33%~85.64%。分别以筛选的棘孢木霉Tr34和非洲哈茨木霉Tr35为活性成分,10
6
厚垣孢子数/mL,辅以黄原胶0.2%,木质素磺酸钠2%,北农成膜剂1,5%,100 mg/mL链霉素1%,制备100万孢子/mL棘孢木霉生物种衣剂(简称Tr34生物种衣剂)和100万孢子/mL非洲哈茨木霉生物种衣剂(简称Tr35生物种衣剂)。两种生物种衣剂药种质量比例分别为1:200和1:100时,对苗期茎腐病的防效最好,分别为81.14%和83.18%。本研究研制的Tr34生物种衣剂和Tr35生物种衣剂可以有效降低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为进一步田间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5.
特基拉芽胞杆菌YB-1145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生防效果评价
刘青祥, 徐文, 董迁迁, 夏明聪, 张洁, 孙润红, 武超, 吴坤, 杨丽荣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4
): 884-893.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2.037
摘要
(
158
)
PDF(pc)
(1638KB)(
192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寻找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生防菌株,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从小麦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出对小麦茎基腐病具有优良防效的菌株YB-1145。该菌株对假禾谷镰孢等6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及16S rDNA和
gyrA
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特基拉芽胞杆菌
Bacillus tequilensis
。生防特性研究表明,YB-1145具有分泌
β
-1,3-葡聚糖酶、蛋白酶、IAA和溶解无机磷的能力。室内盆栽防病试验与对照相比,1×10
8
cfu/mL YB-1145菌悬液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了76.1%,小麦根长提高了17.1%,株高提高了22.6%,鲜重提高了71.4%。YB-1145处理后小麦幼苗叶片PPO、CAT、PAL、POD和LOX等活性显著提高。以上研究表明,YB-1145菌株具有显著的抑菌促生等生防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6.
影响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诱捕效果的因子分析
张丹, 李艳辉, 黄欣阳, 江爽, 张万民, 孟威, 王浩杰, 杜永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4
): 760-76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5.002
摘要
(
158
)
PDF(pc)
(1133KB)(
473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潜叶蛾
Tuta absoluta
(Meyrick)可对番茄生长造成毁灭性的危害,性诱监测或群集诱杀是测报和防控的手段之一。本文通过提取、鉴定和分析云南西双版纳、四川西昌、内蒙赤峰和辽宁沈阳番茄潜叶蛾的性信息素组分及其配比,结合田间诱捕比较试验,分析了与性诱相关的主要因子对诱蛾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四个地点的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组成没有显著差异,均由反3顺8顺11-十四碳三烯乙酸酯(
E
3,
Z
8,
Z
11-14:Ac)和反3顺8-十四碳二烯乙酸酯(
E
3,
Z
8-14:Ac)组成,其比例在100:2~100:12。田间诱捕比较试验表明,
E
3,
Z
8-14:Ac没有显著提高
E
3,
Z
8,
Z
11-14:Ac的引诱活性。性信息素化合物
E
3,
Z
8,
Z
11-14:Ac的纯度和剂量与诱蛾量密切相关,93%纯度的诱蛾量是82%纯度的2.48倍,以聚乙烯毛细管的灌液结构为基质的最佳性信息素剂量是900~1200 μg。翅膀型粘胶诱捕器的诱蛾量是三角形粘胶诱捕器的2倍,最佳的诱捕器是搭配绿色盖板的翅膀型粘胶诱捕器,而盖板与粘胶板间的距离以6~9 cm最为理想。最佳的诱捕器设置高度是在泥土上(0 cm),随着诱捕器设置高度的提升,诱蛾量下降,诱捕器高于120 cm时,未诱捕到雄蛾。诱捕器在番茄大棚中的出口处和远离出口处位置对诱蛾量没有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性信息素应用于番茄潜叶蛾的田间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7.
核桃炭疽病生防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防潜力研究
谷玉锌, 王树和, 王盛豪, 刘圣明, 康业斌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5
): 1099-1112.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02.058
摘要
(
157
)
PDF(pc)
(4367KB)(
1076
)
可视化
收藏
炭疽病是一种对核桃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的毁灭性病害。在病害防治中,生物防治因其对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药性和安全性高等优点,有望替代化学防治发挥优势。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从核桃叶片内生细菌中筛选出一株对核桃炭疽病菌(包括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
C. fructicola
、
C. siamense
、
C.fioriniae
和
C. aenigma
)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GYX7,该菌株对核桃炭疽病菌抑制率在70.56%~80.78%,镜检发现对峙培养下的炭疽菌菌丝出现畸形和裂解现象。菌株GYX7具有较广的抑菌谱,对其他13种供试植物病原菌也表现出明显的拮抗效果。通过对其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和
gyrB
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贝莱斯芽胞杆菌
Bacillus velezensis
。对菌株GYX7的抑菌机理研究表明,该菌株可产生对核桃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的挥发性物质,抑制率最高可达51.39%;浓度为20%的菌株GYX7无菌滤液对果生刺盘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分别为82.24%和98.17%;菌株GYX7能产生多种胞外水解酶,如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
β
-1,3-葡聚糖酶;该菌株具有编码多种抗菌化合物的基因。此外,离体接种试验结果显示,菌株GYX7能有效降低核桃炭疽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防效高达86.53%。这些结果表明菌株GYX7在防治核桃炭疽病方面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8.
新型杀虫基因
cry39A
-like和
cry40
-like的克隆、表达与活性分析
丰硕, 黄国强, 程佳旭, 曹伟平, 宋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6
): 1406-1413.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4.11.003
摘要
(
153
)
PDF(pc)
(4940KB)(
171
)
可视化
收藏
韭菜迟眼蕈蚊是农业上重要难防地下害虫,其幼虫对韭菜等多种作物造成严重为害,研究室前期筛选到1株在室内和田间均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具有高毒力的Bt菌株,但菌株的杀虫蛋白类型尚不明确。本研究对Bt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发现
cry39A
-like和
cry40
-like两个新型杀虫基因。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和PCR获得基因的全长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开展序列分析,构建pGS21T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Rosetta(DE3)表达,最后测定表达蛋白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杀虫活性。结果表明,
cry39A
-like开放阅读框为1986 bp,编码661个氨基酸,与
cry39Aa1
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4.10%,属于第三分类等级,Cry39A-like蛋白大小为76 kDa,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具有杀虫活性,LC
50
为89.42 μg/mL;
cry40
-like开放阅读框为2001 bp,编码666个氨基酸,与Cry40类聚在一支,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70.88%,属于第二分类等级,Cry40-like蛋白大小为74.5 kDa,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具有杀虫活性,LC
50
为126.83 μg/mL。本研究明确了Bt菌株主要杀虫基因,
cry39A
-like和
cry40
-like可作为新型杀虫基因资源在韭菜迟眼蕈蚊的生物防治中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9.
云南番茄潜叶蛾捕食性天敌资源调查及其控害作用分子检测
张桂芬, 朱华康, 黄亮, 王玉生, 李涛, 黄聪, 冼晓青, 薛延韬, 桂富荣, 刘万学, 万方浩, 张毅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4
): 739-74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11.004
摘要
(
151
)
PDF(pc)
(421KB)(
897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省是番茄潜叶蛾
Tuta absoluta
(Meyrick)较早入侵的区域,为明确本地潜在自然天敌资源及其对番茄潜叶蛾的控制作用,采用田间调查、样本采集以及与室内分子检测相结合的技术方法,于7—10月对云南省10个地级州市主要番茄种植区的番茄潜叶蛾天敌资源进行调查,对采集的天敌种类进行DNA条形码鉴定,对其控害作用进行种特异性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番茄田共计采集到捕食性天敌36种,隶属2纲5目16科。进一步的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对番茄潜叶蛾具有控害作用的捕食性自然天敌19种,隶属2纲3目12科;其中,昆虫纲8种、蜘蛛纲11种;对番茄潜叶蛾控害作用阳性检出率为5.7%~100.0%。分布范围最为广泛的天敌为半翅目盲蝽科的烟盲蝽
Nesidiocoris tenuis
Reuter,在8个州市有分布;其次为花蝽科的黑翅小花蝽
Oirus agilis
(Flor)和小花蝽
Orius
sp.以及瓢虫科的七星瓢虫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分别在5个、4个和5个州市有分布;再次为蜘蛛目狼蛛科的拟环纹豹蛛
Pardosa pseudoannulata
(Böesenberg
et
Strand),在3个州市有分布;而其余的14个物种仅在1个或2个州市有分布。番茄潜叶蛾天敌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为昭通市,有8种天敌;其次为丽江市和玉溪市,分别有6种和5种天敌;再次昆明市和曲靖市,分别有4种和3种天敌;而大理州、文山市、红河州有2种天敌,楚雄市和普洱市只有1种天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控害潜力最大的为烟盲蝽,其次为黑翅小花蝽;此外,七星瓢虫和拟环纹豹蛛也表现了较好的控害能力。番茄潜叶蛾在西南虽发生为害较为严重,但对该种害虫具有控制作用的天敌种类也比较多,为利用本地天敌防治番茄潜叶蛾提供了自然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0.
松毛虫凸腿小蜂对林间不同寄主的选择性与适合度
郑泠芝, 唐缙涵, 陈祯鸿, 卓强祯, 翁怀锋, 梁光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
3
): 507-515.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3.01.038
摘要
(
151
)
PDF(pc)
(548KB)(
155
)
可视化
收藏
松毛虫凸腿小蜂
Kriechbaumerella dendrolimi
是我国南方针叶林重大食叶害虫柳杉毛虫
Dendrolimus houi
的蛹期优势天敌。通过调查该蜂的自然寄主种类,明确其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与适合度,为其在野外转主寄生情况和潜在的控害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为此,在柳杉毛虫为害的柳杉
Cryptomeria fortunei
林分内展开调查,采集并鉴定大型鳞翅目昆虫,记录松毛虫凸腿小蜂对不同种类蛹的寄生特性及其寄生不同蛹后的子代情况。结果表明,在受害林分中,共获得10种大型鳞翅目昆虫,具有不同的蛹期;松毛虫凸腿小蜂对不同种类的蛹存在选择性差异,优先选择柳杉毛虫蛹(占93.33%),且耗时最短(163.98 s)。在寄生阶段,该蜂能准确定位、识别柳杉毛虫蛹等寄主,也能快速分辨非寄主如银杏大蚕蛾
Saturnia japonica
。从寄生结果来看,该蜂能在柳杉毛虫、乌桕大蚕蛾
Attacus atlas
、思茅松毛虫
D. kikuchii
、明目大蚕蛾
Antheraea frithi
、樗蚕
Samia cynthia
、樟蚕
Saturnia pyretorum
和马尾松毛虫
D. punctatus
这7种蛹内成功繁育子代,但其子代之间的生物学特性存在显著差异。除柞蚕
Antheraea pernyi
蛹外,柳杉毛虫蛹繁育的子代数量最多且雌蜂体型最大,马尾松毛虫蛹繁育的子代最少且雌蜂最小。研究表明,受害林分中存在着丰富的大型鳞翅目昆虫种类,理论上可供松毛虫凸腿小蜂完成其年生活史,有望实现林间持续防控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