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浑之英, 王德安, 路子云, 等. 中红侧沟茧蜂滞育诱导和滞育茧的冷藏[J]. 昆虫学报, 2005, 48(5): 655-659.
[125] 李文香, 李建成, 路子云, 等. 中红侧沟茧蜂滞育临界光周期和敏感光照虫态的测定[J]. 昆虫学报, 2008, 51(6): 635-639.
[126] 李玉艳, 张礼生, 陈红印, 等. 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温光周期反应[J]. 应用昆虫学报, 2013, 50(3): 718-726.
[127] 孙守慧, 赵利伟, 祁金玉. 白蛾周氏啮小蜂滞育诱导及滞育后发育[J]. 昆虫学报, 2009, 52(12): 1307-1311.
[128] 张礼生, 陈红印, 王孟卿, 等. 寄生蜂的滞育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 30(2): 149-164.
[129] 李丽英, 朱涤芳, 陈巧贤. 低温诱导赤眼蜂滞育与寄主的关系[J]. 昆虫天敌, 1992, 14(3): 117-125.
[130] 马春森, 陈玉文. 二步中低变温对松毛虫赤眼蜂滞育的诱导作用[J]. 植物保护学报, 2005, 32(2): 174-178.
[131] 潘健, 余虹, 陈学新, 等. 寄生蜂毒液的研究概况[J]. 中国生物防治, 2004, 20(3): 150-155.
[132] 刘金文, 李建平, 丛斌, 等. 烟蚜茧蜂畸形细胞发生及发育[J]. 植物保护, 2008, 34(1): 62-66.
[133] 蔡峻, 吕慧平, 叶恭银, 等. 寄生蜂多分DNA病毒的生理功能[J]. 中国生物防治, 2000, 16(4): 171-176.
[134] 李馨, 秦启联, 丁翠, 等. 中红侧沟茧蜂多分DNA病毒基本特征研究[J]. 中国病毒学, 2001, 16(4): 373-376.
[135] 白素芬, 陈学新, 程家安, 等. 菜蛾盘绒茧蜂主要寄生因子对寄主小菜蛾生长发育的调控[J]. 植物保护学报, 2005, 32(3): 235-240.
[136] 汪海燕, 余虹, 万志伟, 等. 菜蛾盘绒茧蜂对寄主小菜蛾幼虫营养的调节和利用[J]. 昆虫学报, 2006, 49(4): 574-581.
[137] 颜增光, 阎云花, 王琛柱. 棉铃虫和烟青虫取食诱导的烟草挥发物吸引棉铃虫齿唇姬蜂[J]. 科学通报, 2005, 50(12): 1220-1227.
[138] 鲁玉杰, 王霞, 娄永根, 等. 乙烯信号转导途径在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挥发物释放中的作用[J]. 科学通报, 2006, 51(18): 2146-2153.
[139] 于慧林, 张永军. 棉铃虫天敌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对不同处理棉花的趋性行为反应[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6, 12(6): 809-813.
[140] 杨元, 张凤娟, 李继泉, 等. 桑枝和桑天牛虫粪挥发物对桑天牛长尾啮小蜂的引诱作用[J]. 蚕业科学, 2007, 33(3): 360-366.
[141] 蒲蛰龙, 邓德蔼. 自苏联引进的澳洲瓢虫和孟氏隐唇瓢虫和饲养繁殖及田间散放初报[J]. 华南农业科学, 1957, (1): 61-63.
[142] 庞雄飞, 李丽英. 孟氏隐唇瓢虫在广州等地定居、控制石粟粉蚧的为害[J]. 昆虫天敌, 1979, 1(3): 50.
[143] 汤才, 庞虹, 任顺祥, 等. 孟氏隐唇瓢虫捕食湿地松粉蚧的研究[J]. 昆虫天敌, 1995, 17(1): 9-12.
[144] 丁德诚, 潘务耀, 唐子颖, 等.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生物学[J]. 昆虫学报, 1995, 38(1): 46-52.
[145] 何国锋, 包为民, 卢爱平. 松突圆蛤寄生蜂室内大量繁殖和林间释放研究[J]. 中国生物防治, 1995, 11(3): 101-105.
[146] 潘务耀, 唐子颖, 谢国林.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引进和利用的研究[J]. 森林病虫通讯, 1993, 1: 15-18.
[147] 吕宝乾, 彭正强, 许春霭, 等. 椰心叶甲蛹寄生蜂——椰心叶甲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J]. 昆虫学报, 2006, 49(4): 643-649.
[148] 丁少江, 李朝绪, 梁敏国, 等. 深圳市释放啮小蜂对椰心叶甲的控制作用[J]. 中国生物防治, 2007, 23(4): 306-309.
[149] 杨忠岐. 利用天敌昆虫控制我国重大林木害虫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 2004, 20(4): 221-227.
[150] 陈学新, 何俊华, 徐志宏, 等. 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研究和应用概况[J]. 中国生物防治, 2001, 17(1): 30-34.
[151] 冯红云, 雷仲仁, 问锦曾, 等. 豌豆潜蝇姬小蜂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 2004, 20(2): 87-90.
[152] 陈红印, 陈长风, 王树英, 等. 潜蝇姬小蜂的寄生行为观察、扩繁与限制释放[J]. 中国生物防治, 2000,16(1): 44-46.
[153] 张毅, 刘万学, 万方浩, 等. 豌豆潜蝇姬小蜂对美洲斑潜蝇幼虫的产卵寄生和取食寄主行为描述[J]. 中国生物防治, 2010, 26(3): 248-253.
[154] 陈宗麒, 谌爱东, 缪森. 小菜蛾寄生性天敌研究及引进利用进展[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16(4): 309-312.
[155] 杨忠岐. 中国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啮小蜂一新属一新种(膜翅目, 姬小蜂科, 啮小蜂亚科)[J]. 昆虫分类学报, 1989, 6(1-2): 117-123.
[156] 郑雅楠, 祁金玉, 孙守慧, 等.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的研究和生物防治应用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 28(2): 275-281.
[157] 梁铬球, 陈振耀. 松突圆蚧寄生蜂调查初报[J]. 昆虫天敌, 1990, 12(1): 1-6.
[158] 禹海鑫, 徐志宏, 陈瑞屏, 等. 友恩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寄生行为及选择性[J]. 中国生物防治, 2010, 26(1): 7-12.
[159] 陈瑞屏. 应用本地蜂防治松突圆蚧//全国昆虫天敌保护利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8-10l.
[160] 梁光红, 陈家骅. 橘小实蝇寄生蜂切割潜蝇茧蜂的人工繁殖技术[J]. 华东昆虫学报, 2006, 15(2): 107-111.
[161] 吕增印, 杨建全, 陈家骅, 等. 布氏潜蝇茧蜂与长尾潜蝇茧蜂的种间竞争[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8, 28(1): 81-84.
[162] 徐学农. 联合释放黄瓜钝绥螨或小花蝽和尖狭下盾螨防治西方花蓟马//杨怀文主编. 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生物防治[C].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7-40.
[163] 徐学农, 吕佳乐, 王恩东. 国际捕食螨研发与应用的热点问题及启示[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 29(2): 163-174.
[164] 张礼生, 陈红印. 生物防治作用物研发与应用的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 30(5): 581-586.
[165] 赵修复. 我在寄生蜂研究上的学术观点[J]. 武夷科学, 2003, 13(1): 1-5.
[166] 蒲蛰龙, 古德祥, 周汉辉. 大沙区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84, (4): 73-80.
[167] 张古忍, 古德祥, 张文庆. 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种库与群落的重建[J]. 中国生物防治, 1997, 13(2): 65-68.
[168] 蒲蛰龙. 提倡以发挥害虫天敌效能为主的害虫综合防治[J]. 广东农业科学, 1973, (1): 1-4.
[169] 朱炳全. 稻田养蛙防治害虫的研究初报[J]. 中国生物防治, 2000, 16(4): 186-187.
[170] 宇振荣, 胡敦孝, 王建武. 试论农田边界的景观生态功能[J]. 生态学杂志, 1998, 17: 53-58.
[171] 严毓骅, 段建军. 苹果园种植覆盖作物对于树上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J]. 植物保护学报, 1988, 15(1): 23-26.
[172] 于毅, 严毓骅. 苹果园植被多样化在果树害虫持续治理中的作用[J]. 昆虫学报, 1998, 41(增刊): 333-336.
[173] 卢向阳, 徐筠, 李青元. 栗园种植黑麦草和不同刈割方式对针叶小爪螨及其天敌栗钝绥螨种群数量的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 2008, 24(2): 208-211.
[174] 赵雪晴, 谌爱东, 李向永, 等. 生草对苹果主要害虫与天敌种群发生的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 27(4): 470-478.
[175] 朱平阳, 吕仲贤, Geoff Gurr, 等. 显花植物在提高节肢动物天敌控制害态功能[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 28(4): 583-588.
[176] 张润志, 梁宏斌, 田长彦, 等. 利用棉田边缘苜蓿带控制棉蚜的生物学机理[J]. 科学通报, 1999, 20: 2175-2178.
[177] 件光俊, 陈志杰, 姬明周, 等. 棉田插种玉米对天敌虫口的影响及其控制害虫的作用[J]. 生物防治通报, 1991, 7(3): 101-104.
[178] 祖恒, 徐前, 秦玉川. 不同农业措施对玉米截形叶螨及其天敌塔六点蓟马发生的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 30(2): 183-187.
[179] 罗益镇. 蛴螬天敌资源及其保护利用[J]. 生物防治通报, 1988, 4(4): 176-178.
[180] 孙秀珍. 一种蛴螬外寄生天敌——普通钩土蜂[J]. 植物保护, 1987, 13(4): 15-16.
[181] 时玉娟, 尹相甫, 李志强, 等. 弧丽钩土蜂的生物学习性及其对暗黑鳃金龟幼虫寄生效果的评价[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 30(5): 624-629.
[182] 陈红印, 陈长风, 王树英, 等. 建立土蜂资源保护区控制蛴螬为害[J]. 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3, (7): 3-7.
[183] 王卫国, 刘喻敏, 于国鹏, 等. 弧丽钩土蜂的生物学及防治花生蛴螬的保护利用研究[J].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2, (3): 224-226.
[184] 李为争, 袁莹华, 原国辉, 等. 暗黑鳃金龟成虫对非寄主蓖麻和几种寄主叶片的选择和取食反应[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4(4): 438-442, 447.
[185] 张宗炳. 害虫再猖獗与天敌保护[J]. 生物防治通报, 1988, 4(2): 71-78.
[186] 陈天业, 牟吉元, 慕立义, 等. 草岭对农药的敏感性[J]. 中国生物防治, 1996, 12(1): 39-42.
[187] 饶琼, 许勇华, 张帆, 等. 吡虫啉的不同施药方式对丽蚜小蜂的寄生效果评价[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 28(4): 467-472.
[188] 王德森, 何余容, 郭祥令, 等. 杀虫剂对不同发育阶段拟澳洲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估[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 28(3): 314-319.
[189] 吴钜文, 王素琴, 宫云秀. 赤眼蜂与化学农药协调防治棉铃虫//张芝利, 朴永范, 吴钜文, 主编. 中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论文集[C]. 1996, 610-611.
[190] 张兴, 何军, 唐光辉. 自流式树干注干技术在果树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杨怀文主编. 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生物防治[C].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176-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