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忠岐, 王小艺, 曹亮明, 等. 管氏肿腿蜂的再描述及中国硬皮肿腿蜂属Sclerodermus (Hymenoptera:Bethylidae)的种类[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 30(1):1-12. [2] Tang X Y, Meng L, Kapranas A, et al. Mutually beneficial host exploitation and ultrabiased sex ratios in quasisocial parasitoid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5(12):4942. [3] 胡尊瑞, 吴晓云, 张翌楠, 等. 管氏肿腿蜂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福建林业科技, 2014, 41(3):225-232. [4] Batchelor T P, Hardy I C W, Barrera J F. Interactions among bethylid parasitoid species attacking the coffee berry borer, Hypothenemus hampei (Coleoptera:Scolytidae)[J]. Biological control, 2006, 36(1):106-118. [5] 杨文波, 吴国星, 徐志强, 等. 管氏肿腿蜂对咖啡灭字脊虎天牛寄生作用的研究[J]. 环境昆虫学报, 2017, 39(2):405-410. [6] 杨清碰, 李莉. 球孢白僵菌侵染对管氏肿腿蜂雌成蜂的不利影响[J]. 昆虫学报, 2017, 60(1):53-59. [7] 姚万军, 杨忠岐.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研究[J]. 环境昆虫学报, 2008, 30(2):127-134. [8] 丁俊男, 宇佳, 迟德富. 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青杨脊虎天牛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0(4):107-112. [9] 王晓红, 杨忠岐, 王小艺, 等. 利用3种寄生性天敌防治锈色粒肩天牛[J]. 林业科学, 2014, 50(1):103-108. [10] 王智勇, 杨忠岐, 张彦龙, 等. 利用4种肿腿蜂(膜翅目:肿腿蜂科)防治危害新疆野苹果林的苹小吉丁(鞘翅目:吉丁甲科)[J]. 林业科学, 2014, 50(8):97-101. [11] 张卫光, 尹淑艳, 李波, 等. 管氏硬皮肿腿蜂的寄生特性[J]. 中国生物防治, 2005, 21(3):151-154. [12] 田慎鹏, 徐志强. 不同温度条件对利用黄粉甲繁育管氏肿腿蜂的影响[J]. 昆虫知识, 2003, 40(4):356-359. [13] 陈倩, 梁洪柱, 高灵旺, 等. 中间寄主贮存温度和时间对管氏肿腿蜂繁殖的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 2008, 24(1):7-11. [14] 张连芹, 宋世涵, 范军祥. 大袋蛾繁殖管氏肿腿蜂的初步研究[J]. 生物防治通报, 1987, 3(3):114-116. [15] 牛春林, 张福海, 陈刘生. 杨十斑吉丁幼虫繁殖三种肿腿蜂能力的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54(1):78-81. [16] 姚万军, 杨忠岐. 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的替代寄主研究[J]. 中国生物防治, 2008, 24(3):220-226. [17] 陈君, 程惠珍. 应用大理窃蠹繁殖管氏肿腿蜂[J]. 昆虫知识, 1995, 32(3):160-162. [18] 陈倩, 梁洪柱, 高灵旺, 等. 中间寄主贮存温度和时间对管氏肿腿蜂繁殖的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 2008, 24(1):7-11. [19] 贺凯, 徐志强, 代平礼. 管氏肿腿蜂对黄粉甲的寄生行为[J]. 昆虫学报, 2006, 49(3):454-460. [20] 程彬, 李贞淑, 高立军. 管氏肿腿蜂的人工繁育[J]. 吉林林业科技, 1998, 135(4):29. [21] 代平礼, 徐志强, 田慎鹏. 利用黄粉甲繁育管氏肿腿蜂:不同蜂虫比对繁育效果的影响[J]. 昆虫知识, 2005, 42(3):308-311. [22] 王晶晶, 张婍, 罗辑, 等. 温度与接蜂密度对管氏肿腿蜂寄生的联合干扰反应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23(1):243-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