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淑珍,丁广文, 李文滨, 等. 大豆疫霉根腐病研究进展[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4, 26(2):102-106. [2] 朱振东, 王晓鸣, 戴法超. 大豆疫霉根腐病在我国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 植物保护, 1999(3):47-49. [3] 杨晓贺, 张瑜, 顾鑫, 等.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综合防治[J]. 大豆科学, 2014, 33(4):554-558. [4] 杨光红. 大豆疫霉拮抗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拮抗作用[D]. 合肥:安徽农业大学, 2012. [5] 黄慧文. 大豆疫霉生防菌T201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防效果的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4. [6] 申宏波, 姚文秋, 于永梅, 等. 不同类型生物农药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效果[J]. 大豆科学, 2011, 30(6):1054-1056. [7] 陈捷, 朱洁伟, 张婷, 等. 木霉菌生物防治作用机理与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 27(2):145-151. [8] 李梅云, 李天飞, 刘开启, 等. 烟草黑胫病木霉生防菌株的筛选[J]. 中国烟草科学, 2001(2):43-46. [9] 李梅云, 谭丽华, 方敦煌. 哈茨木霉的培养及其对烟草疫霉生长的抑制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 2006(3):79-83. [10] 王革, 李梅云, 段玉琪, 等. 木霉菌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拮抗机制及其生物防治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3):222-226. [11] 刘云龙, 何永宏, 张旭东. 哈茨木霉对辣椒生长的影响[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17(4):345-346. [12] 庄敬华, 高增贵, 杨长成, 等. 绿色木霉菌T23对黄瓜枯萎病防治效果及其几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J].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2):179-180. [13] 徐沛东, 朱植银, 黄加诚, 等. 新型生物农药棘孢木霉菌防治辣椒疫病应用研究[J]. 生物灾害科学, 2017, 40(3):172-175. [14] 杨帅, 孙丽丽, 邓世林, 等. 棘孢木霉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抗氧化系统和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5):90-94. [15] 左豫虎, 减忠蜻, 刘惕若. 影响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游动孢子产生的条件[J].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241-245. [16] 薛应龙. 植物生理学实验手册[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5, 191-192. [17] 张龙翔. 生化试验方法和技术(第一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18] 朱广廉, 钟海文, 张爱琴. 植物生理学试验指导[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37-39. [19] 高俊凤.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0] 刘萍, 李明军主编.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1] Phllinen R I, korhonen M S, Tanriainen A A. Hydrogen peroxide activatescell death and defence gene expression in brich[J]. Plant Physiology, 2002, 130:549-560. [22] 缪元颖, 杨顺楷, 刘成君.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2, 8(6):672-675. [23] 徐敬华, 黄丹枫, 支月娥. PAL活性与嫁接西瓜枯萎病抗性传递的相关性[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4, 22(1):12-16. [24] 王敬文, 薛应龙. 植物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Ⅱ苯丙氨酸解氨酶在抗马铃薯晚疫病中的作用[J]. 植物生理学报, 1982, 8(1):35-42. [25] 陈捷. 植物病理生理学[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26] 董金皋, 闻淑娟.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对玉米细胞CAT酶活性的影响[J].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372-3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