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永林. 蝗虫再猖獗的控制与生态学治理[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0(5):41-345. [2] 陈永林. 中国主要蝗虫及蝗灾的生态学治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3. [3] 张德二.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1-20. [4]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沙漠蝗[EB/OL].[2020-02-10]. http://www.fao.org/locusts/zh/. [5] 陈永林. 中国的飞蝗研究及其治理的主要成就[J]. 昆虫知识, 2000(1):50-59. [6] 邹树文. 中国昆虫学史[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1, 118-144. [7] 邹钟琳. 中国飞蝗之分布与气候、地理之关系及其发生地之环境[M]. 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 1935, 239-272. [8] 陈家祥. 中国历代蝗患之记载[J]. 浙江省昆虫局年刊, 1936(5):188-241. [9] 邱式邦, 林汉连, 蒋元晖. 介绍一种轻便捕蝗器[J]. 农业科学通讯, 1956(5):306-308. [10] 陈建峰, 杨怀文. 回眸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首位"植物保护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邱式邦院士的科学工作足迹[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 27(1):140-144. [11] 邱式邦, 李光博. 1953年毒饵治蝗情况[J]. 农业科学通讯, 1954(2):87-89. [12] 邱式邦, 李光博, 林汉连. 几种饵料对蝗虫嗜食性的比较[J]. 昆虫知识, 1955(1):20-23. [13] 邱式邦, 郭守桂. 三种新型药剂粉用治蝗之研究[J]. 中华农学会报, 1948, 29-35. [14] 邱式邦, 郭守桂, 李光博. 为什么提倡毒饵治蝗[J]. 中国农业科学, 1952(8):18-19. [15] 邱式邦, 李光博. 几种主要蝗虫的识别[J]. 农业科学通讯, 1954(4):204-210. [16] 邱式邦. 蝗虫的侦查问题[J]. 中国农业科学, 1953(2):53-54. [17] 农向群, 闫多子, 蔡霓, 等. 真菌防治蝗虫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37(1):11-29. [18] 张泽华. 新一代生物治蝗真菌杀虫剂——绿僵菌[J]. 中国牧业通讯, 2006(5):64-65. [19] 农向群, 张英财, 王以燕. 国内外杀虫绿僵菌制剂的登记现状与剂型技术进展[J]. 植物保护学报, 2015, 42(5):702-714. [20] 马崇勇, 杜桂林, 张卓然, 等. 内蒙古草原蝗虫区划及其绿色防控配套技术研究[J]. 草地学报, 2018, 26(4):804-810. [21] 涂雄兵, 李霜, 杜桂林, 等. 沙漠蝗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 2020, 46(3):16-22. [22] 涂雄兵, 杜桂林, 张泽华. 我国蝗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与应用[J]. 植物保护学报, 2021, 48(1):1-4. [23] Finch S, Collier R H. The influence of host and non-host companion plants on the behaviour of pest insects in field crops[J]. 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2011, 142(2):87-96. [24] 杜桂林, 赵海龙, 马崇勇, 等. 内蒙古草原牧鸡治蝗效果[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9, 35(2):295-300. [25] 林峻, 佟玉莲. 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控制草原蝗害效益评价[J]. 新疆畜牧业, 2010(3):55-57. [26] 陈净彤, 肖宏伟, 林俊. 草原蝗虫化学防治与生物制剂防治示范区的调查研究[J]. 新疆畜牧业, 2012(9):44-45. [27] 赵玲, 王登元, 赵莉, 等. 新疆蝗虫的研究进展[J]. 新疆农业科学, 2012, 49(7):1212-1223. [28] 涂雄兵,李霜, 潘凡, 等. 蝗虫化学防控研究进展[J]. 现代农药, 2020, 19(2):1-5, 33. [29] 张泽华, 高松, 张刚应, 等. 应用绿僵菌油剂防治内蒙草原蝗虫的效果[J]. 中国生物防治, 2000, 16(2):49-52. [30] 涂雄兵, 杜桂林, 李春杰, 等. 草地有害生物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 31(5):780-7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