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严国明, 黄冠中. 从进口西班牙货物的木质包装中截获褐梗天牛[J]. 植物检疫, 2002, 16(6):355-356. [2] 宁眺, 方宇凌, 汤坚, 等. 松材线虫及其关键传媒墨天牛的研究进展[J]. 昆虫知识, 2004, 41(2):98-104. [3] 赵锦年, 余盛明, 王浩杰, 等. 黄山风景区松蛀虫及携带线虫潜能的研究[J]. 中国森林病虫, 2004, 23(4):15-18. [4] 泽桑梓, 赵涛, 季梅, 等. 褐梗天牛寄主挥发性成分分析和林间引诱效果[J]. 动物学研究, 2011, 32(1):139-146. [5] 赵宁, 王大纬, 季梅, 等. 反-2-己烯醛对褐梗天牛成虫引诱剂的作用效率[J]. 森林病虫害, 2013, 23(3):45-46. [6] 黄萍. 梗天牛属的3种重要林业害虫[J]. 植物检疫, 2008, 22(4):234-235. [7] 杨远亮, 杨忠岐, 王小艺, 等. 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低龄幼虫控制作用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3):312-319. [8] 唐伟强, 吴沧松, 吴银海. 几种诱捕松墨天牛方法的效果分析[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0, 17(3):338-340. [9] 赵锦年, 蒋平, 吴沧松, 等. 松墨天牛引诱剂及引诱作用研究[J]. 林业科学, 2000, (3):262-268. [10] 杨忠岐, 王小艺, 张翌楠, 等. 释放花绒寄甲和设置诱木防治松褐天牛对松材线虫病的控制作用研究[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 28(4):490-495. [11] 王四宝, 刘云鹏, 樊美珍, 等. 不同诱捕技术对松褐天牛的诱捕效果[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3):505-508. [12] 杨希, 黄金水, 何学友.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J]. 福建林业科技, 2005, 32(3):94-99. [13] 程绍传, 余金勇, 朱秀娥. 管氏肿腿蜂在两种试验条件下对松褐天牛入木幼虫的寄生[J]. 中国森林病虫, 2007, 26(6):9-12. [14] 张犀, 周祖基. 驯化川硬皮肿腿蜂生物防治松褐天牛[J]. 四川林业科技, 2007, 28(4):16-20. [15] 王小艺, 杨忠岐, 唐艳龙, 等. 白蜡吉丁肿腿蜂对栗山天牛低龄幼虫的寄生作用[J]. 昆虫学报, 2010, 53(6):675-682. [16] 姚万军, 杨忠岐.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研究[J]. 环境昆虫学报, 2008, 30(2):127-134. [17] 潘永胜, 徐福元, 韩正敏.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褐天牛幼虫研究[J]. 江苏林业科技, 2009, 36(2):11-14. [18] 徐克勤, 徐福元, 王敏敏, 等. 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26(3):48-52. [19] 卢希平, 杨忠岐, 孙绪艮, 等. 利用花绒寄甲防治锈色粒肩天牛[J]. 林业科学, 2011, 47(10):116-121. [20] 林阳武, 陈艳, 翁瑞泉. 福州口岸截获重要林木害虫-褐梗天牛[J]. 福建林业科技, 2007, 34(3):214-215. [21] 程绍传, 黄男, 余金男, 等. 松墨天牛引诱剂林间筛选试验[J]. 林业科技, 2007, 37(6):23-25. [22] 严国明, 黄冠中, 练榕兴. 肇庆局连续3次截获褐梗天牛和拟松材线虫[J]. 植物检疫, 2002, (6):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