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舒锐, 焦健, 臧传江, 等. 我国草莓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 中国果菜, 2019, 39(1): 51-53. [2] 韩现华. 草莓病害防治技术[J]. 果农之友, 2016(1): 23-24. [3] 杜茜, 郑亚杰, 纪东铭, 等. 公主岭霉素对草莓的防病诱抗和促生效应[J]. 植物保护学报, 2021, 48(3): 679-688. [4] 彭燕, 冯清拔, 伍书钦.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田间试验[J]. 热带农业科学, 2016, 36(11): 87-90. [5] 姚锦爱, 黄鹏, 赖宝春, 等. 贝莱斯芽胞杆菌ZZBV-3的鉴定及其对草莓根腐病的防效[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37(1): 172-177. [6] 朱将伟. 生物农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生防菌及其相关的生物农药[J]. 绿色科技, 2019(22): 203-205. [7] 贺海滨, 苏峻冬, 滕凯, 等. 解淀粉芽孢杆菌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21(2): 101-104. [8] 刘亚萍. 解淀粉芽孢杆菌抑菌活性物质提取、鉴定及在香蕉保鲜中的应用[D].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9. [9] Ma M C, Jiang X, Wang Q F, et al.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GPR strain and its effect on soybean growth and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2018, 20(6): 1289-1297. [10] 闫杨, 刘月静, 王帅珂, 等. 生防芽孢杆菌对黄瓜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7): 108-111. [11] 曹慧, 孙辉, 杨浩, 等. 土壤酶活性及其对土壤质量的指示研究进展[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3(1): 105-109. [12] 王理德, 王方琳, 郭春秀, 等. 土壤酶学硏究进展[J]. 土壤, 2016, 48(1): 12-21. [13] 邵文山, 李国旗. 土壤酶功能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16(9): 188-193. [14] 耿玉清, 王冬梅. 土壤水解酶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4): 387-394. [15] 乔宝营, 黄海帆, 张信栓, 等. 草莓叶面积简易测定方法[J]. 果树学报, 2004(6): 621-623. [16] 马星竹, 陈利军, 周宝库, 等. 长期施肥对黑土脲酶活性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12): 49-53. [17] 李毳, 乔沙沙, 刘晋仙, 等. 温带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碳循环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动态[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 40(10): 4540-4548. [18] 刘素慧, 刘世琦, 张自坤, 等. EM对连作大蒜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3): 718-723. [19] 杨鹏鸣, 周俊国. 不同肥料对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11): 78-80. [20] 曾庆宾, 李涛, 王昌全, 等. 微生物菌剂对烤烟根际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22): 46-50. [21] 周东兴, 李欣, 宁玉翠, 等. 蚯蚓粪配施化肥对稻田土壤性状和酶活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1, 52(2): 25-35. [22] 赵艳, 张晓波. 施用胶质芽胞杆菌菌剂对黑麦草根际土壤脲酶、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J]. 微生物学杂志, 2011, 31(6): 49-52. [23] 高吉坤, 孙雨薇, 曹旭, 等. 生防枯草芽孢杆菌B29对黄瓜根际功能细菌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10): 107-110. [24] 李丹, 李茸梅, 秦伟英, 等. 两株解淀粉芽胞杆菌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作用及其相关生防因子检测[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8, 34(5): 729-737. [25] Blake C, Christensen M N, Kovács Á T. Molecular aspects of plant growth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by Bacillus subtilis[J]. Molecular Plant Microbe Interaction, 2021, 34(1): 1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