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棣华, 栗陶生, 肖连春, 等. 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J]. 茶叶科学, 1989, 9(1):91-92. [2] 李彦章, 石正丽, 陈棣华. 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某些生化特性的研究[J]. 中国病毒学, 1994, 9(3):266-271. [3] 罗宗秀. 灰茶尺蠖和茶尺蠖性信息素鉴定及相关化学生态学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4] 王晓庆, 彭萍, 胡翔, 等. 茶尺蠖对不同品系EoNPV敏感性的地理差异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26(3):1062-1065. [5] 毛迎新, 刘明炎, 龚自明, 等.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湖北分离株的分子鉴定[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6(6):685-689. [6] 唐美君,王志博, 郭华伟, 等.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及成虫的鉴别方法[J]. 植物保护, 2019, 45(4):172-175. [7] 陈宗懋, 孙晓玲. 茶树主要病虫害简明识别手册[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8] 殷灿.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稳定性研究[D]. 济南:山东农业大学, 2014. [9] 谭荣荣, 王友平, 毛迎新, 等. 不同理化因子对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活性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16, 57(12):2030-2032. [10] 殷灿, 刘笛, 任骥, 等. 温度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活性的影响[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6(3):353-356. [11] 孙修炼, 胡志红, 彭辉银. 杆状病毒生态学研究进展[J]. Virologica Sinica, 2006, 21(2):200-206. [12] James R F. Ecology of insect nucleo polyhedro viruse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04, 103(1):27-43. [13] 唐美君, 郭华伟, 葛超美, 等. EoNPV对灰茶尺蠖的致病特性及高效毒株筛选[J]. 浙江农业学报, 2017, 29(10):1686-1691. [14] 毛迎新, 刘明炎, 王友平, 等. 灰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灰茶尺蠖的致病性研究[J]. 华东昆虫学报, 2007, 16(3):216-219. [15] 毛迎新, 谭荣荣, 龚自明, 等. EcobNPV-HB对不同世代茶尺蠖的防治效果[J]. 茶业学报, 2016, 57(1):54-57. [16] 张帅琪, 冯博文, 张婧, 等. 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环境昆虫学报, 2020, 42(5):1125-1138. [17] 李喜旺, 刘丰静, 邵胜荣, 等. 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 茶叶科学, 2017, 37(4):325-331. [18] 陈绳亮, 刘明炎, 李天宪, 等. 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大田防治条件的探索[J]. 中国病毒学, 2000, 15(S1):50-54. |